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8部分

,外人競相摹仿過量吸食,焉能不病?正如“大煙”(鴉片)是止痛的良藥可過量則是毒品一樣。

到過印度的人大概不會忘記街角的菸草棚子。在這種菸草棚子中“現炒現賣”菸草糖是很流行很時髦的行業。棚主在一種植物的葉子上塗點石灰,再加上菸葉和碎檳榔,再按各人口味加上香料。買的人就像嚼口香糖一樣放在嘴裡咀嚼,20或30分鐘後從口中吐出。因此在印度的街道上這種紅褐色的東西隨處可見,這在旅行者來看是一種異國風情的菸草糖,實際上是當地口腔癌的元兇,癌登記資料顯示在印度口腔癌的死亡率為3。9/10萬,佔該國全部癌死亡率的5。7%,另外舌癌、唾液腺癌和喉癌的死亡率總計26%,菸草、香料、石灰及能夠劃破口腔粘膜的碎檳榔就是口腔癌的導火線。

在印度還有一種奇怪的煙,這種煙的吸法是趁著菸頭火苗正旺的時候把煙吸入口中,這種特別的煙與紙菸一樣,都成為口腔癌的致癌原因。

而細想來,這真是奇妙:吸菸,它怎麼就致成了“癌”呢?

眾所周知,菸草中含有3000多種複雜的化學成分,絕大部分對人體有害,其中焦油、尼古丁、酚類、胺類、醇類、醛類等40多種是明顯有毒和致癌作用的物質。煙在點燃後產生的煙霧,包含了菸草中所有的化學成分,同時比菸草本身又增加了一些有害物質,如一氧化碳等。

科學家有一組資料,說是每日吸菸20支以上,與不吸菸者患癌可能性的比較:口腔癌:4。4倍,喉癌5。4倍;食管癌:3。4倍,胰腺癌:5。6倍;腎癌:1。5倍,膀胱癌:2。0倍……

解釋說:食管和胃雖然不直接受煙霧侵害,但吸菸時沾附於口腔和咽喉粘膜上的焦油可隨唾液進入食管和胃,從而導致癌變。另外,吸菸時進入人體內的多種致癌物質,可被血液帶到全身,在遠處部位誘發癌症,如腎癌、膀胱癌等。香菸中的有毒物質經肝臟代謝後可減毒,但其代謝產物卻有明顯的致癌性,引起肝、胰等臟器發生癌變。而且,被動吸菸和吸菸者一樣,會得到同樣的結果,因為抽菸者可撥出焦油、苯並芘、甲醛、氰化物、一氧化碳等有害物質。有人比較了51名女性肺癌患者和16名非肺癌患者的吸菸情況,發現肺癌患者中有40人,非癌症患者149人均不吸菸,然而,這40名不吸菸的肺癌患者卻都是被動吸菸者。

毫無疑問:菸草被哥倫布一行發現並傳播,自那時起,吸菸,已逐漸形成一種文化,並且這種文化在各方面的作用之下,逐漸和政治、經濟、社會等諸多因素結合,成了當今一種非常令人恐怖的致癌因素。

17世紀初,菸草傳入英國,不久出現了過量吸食而死亡的事件,尤其是1596年倫敦主教的死,似乎宣判了菸草有罪,1602年,標題為“掃除菸害運動”的第一張反煙宣傳品在英出現。並且對吸菸者加重處罰,進口稅增加400倍,禁止從西班牙和葡萄牙輸入,企圖阻止菸草傳播。

英國,可謂歷史上的反煙急先鋒。

波斯國王則使用殘酷的禁菸措施:當眾將煙商燒死;用熔鉛液往煙商嘴裡灌。

1634年,俄國也頒佈了割鼻或處死的禁菸令;希臘、瑞士、法國也相繼禁菸;亞洲也差不多;土耳其:凡吸菸者必殺;日本:菸草被焚燬,不少煙商被判刑斬首;朝鮮:凡私藏菸葉一斤以上者立斬不赦;不滿一斤者,統統投入監獄服刑……

更有意思的事情出現了:法國禁菸令維進不到二年,因為新皇帝喜鼻菸而廢除。殘酷禁菸的波斯也因新王好煙而廢除了一切禁令。更加耐人尋味的是:反煙運動的急先鋒英國,到1666年,兒童上學須帶菸草,由教師輔導吸食,使用方法不對者竟要受罰。

經濟學家分析說:其實質原因是菸草工業已成為資本家擴大資本積累的重要來源。

第一次世界性的反煙運動失敗了。1843年捲菸的發明,則逐漸成為全世界各個階層人士普遍接受的嗜好。

吸菸:國家的菸草利稅遠遠不能彌補因之而來的巨大損失:1984年,我國菸草利稅108億元,而因之而引起的諸如癌症等疾病或早亡、病假工資等損失共計159億元,尚不包括數以萬計的火災所造成的損失;1989年,利稅達到240億,而經濟損失280億元——這是《中國教育報》1997年8月13日報道的數字。

即便如此,當今,不僅世界範圍內的禁菸運動難以展開,而且,在全世界範圍內的反禁菸陰謀卻已是不可小覷。

香港《南華早報》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