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的中學生作了如下的簡短描繪:希特勒肯定是有天資的,雖然只是在某些學科方面,但是他缺乏自制力,說得客氣一些,他好強辯,剛愎自用,自以為是,脾氣暴躁,不能遵守學校紀律。
他也不用功,否則有他這樣的天賦,他就會有好得多的成績。
林嗣中學有一個教員對年輕時代的阿道夫·希特勒起了一種強有力的、後來證明是有決定性的影響。他是歷史教員利奧波德·波伊契博士。他的家鄉在南部同南斯拉夫人地區接壤的德語邊疆地區,他在那裡遇到的種族糾紛的經歷使他成了一個狂熱的日耳曼民族主義者。他在來林嗣之前,曾在馬爾堡教過書。馬爾堡後來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劃歸南斯拉夫時改名為馬裡波爾。
雖然波伊契博士給他的這個學生的歷史分數只是“中”,他卻是在《我的奮鬥》中受到熱烈讚揚的唯一教員。希特勒非常願意承認受到這個人的教益。
我有幸得到了一位懂得很少人懂得的??去蕪存精的原則的歷史教員,這對我後來的生涯也許起了決定性的作用??在林嗣中學我的教師利奧波德·波伊契博士的身上,這個條件得到了真正理想的滿足。他是個溫和但是嚴格的長者,不僅能夠以其滔滔不絕的口才吸引我們的注意,而且也能夠使我們聽得出神。即使到今天,我還懷著真正的感情懷念這位頭髮斑白的人,他的激烈言詞有時能使我們忘記現在,好像變魔術一般把我們帶到了過去的時代,穿過重重的時間之霧,使枯燥的歷史事實變成生動的現實生活。我們坐在那裡,心裡常常燃燒著熱情,有時甚至感動得落淚??他利用我們萌芽狀態的民族熱情作為教育我們的手段,常常喚醒我們的民族榮譽感。
這位教員使歷史成了我最喜愛的課目。
事實的確是這樣,雖然他並無此意,我卻正是在這個時候變成了一個年輕的革命者。
大約35年以後,即1938年,希特勒總理在強迫奧地利併入第三帝國後到奧地利各地進行勝利的巡視,他特地在克拉根福停下來探視當時已經退休的老教師。他很高興地發現,這位老先生是在奧地利獨立時期被取締的地下納粹黨衝鋒隊的隊員。他同這位老先生單獨談了1 小時的話,後來告訴黨內同志說,“你們想象不出我得益於這位老人有多麼大”。
阿洛伊斯·希特勒於1903年1 月3 日因肺出血逝世,享年65歲。他的病是在早晨散步時發作的,幾分鐘以後就在附近一家酒店裡死在一個鄰居的懷裡。當他的13歲兒子看到他父親的屍體時,不禁痛哭失聲。
他的母親當時42歲,搬到林嗣郊外烏爾法爾一所簡陋的公寓去住,靠不多的積蓄和養老金撫養兩個遺孤阿道夫和保拉。正如希特勒在他的《我的奮鬥》中所說,她覺得有義務按照丈夫的願望繼續讓他兒子上學——“換句話說,(用希特勒的話)要我學習做公務員的行業”。不過,雖然年輕的寡婦很溺愛她的兒子,而且他似乎也很愛她,他卻“比以前更加堅定地下定決心不願幹這個行業”。因此,儘管母子之間感情深厚,卻還是存在著矛盾,阿道夫繼續荒廢他的學業。
“接著一場疾病突然幫了我的忙,在幾個星期之內決定了我的前途,結束了永無休止的家庭爭吵。”
希特勒快滿16歲的時候得了肺病,至少不得不停學1 年。他被送到希皮塔耳故鄉,在他姨母家裡休養一個時期。他的姨母梯麗莎·施密特是一個農家婦女。病好後,他暫時回到希太爾州立中學。他的最後成績單(1905年9 月16日)上的記分是:德語、化學、物理、幾何、幾何畫是“可”,地理和歷史是“良”,自由繪畫是“優”。由於能夠從此離開學校,他興奮之餘,終於喝醉了酒,這是他一生之中第一次也是最後一次喝醉了酒。據他後來記憶,一個擠奶姑娘在天明的時候看到他臥倒在希太爾鎮外鄉下大路旁邊,她扶他回到鎮裡,他發誓以後決不再犯。少在這件事上,他是遵守他的諾言的,他以後不僅不喝酒吸菸,而且還素食,開始是因為在維也納和慕尼黑做流浪漢時囊無分文不得不如此,後來卻完全出於自覺。
希特勒常常說此後的兩三年是他一生中最快活的日子。雖然他母親勸他——他的親戚催促他——去做工,學一個行業,他卻陶醉在將來做藝術家的美夢裡,在多瑙河畔逍遙閒蕩。他永遠忘不了16歲到19歲這一段年月裡“懶洋洋的日子”,做“媽媽的心肝寶貝”,享受“空虛的舒服生活”。
雖然體弱多病的母親靠微薄收入很難維持生計,年輕的阿道夫卻拒絕出外謀生來幫助母親。用任何正當職業來維持哪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