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特勒在下定了消滅另一個國家(南斯拉夫)的決心以後,對日本外務相做工作了。他開始說道,“英國已經輸掉了戰'875' 爭,問題只在於英國能不能明智地認輸”。現在,英國還抓住兩根救命草:俄國和美國。希特勒在談到蘇聯問題時,比裡賓特洛甫謹慎一些。他說,他不相信會發生與俄國打仗的危險。歸根到底,德國有著大約160 個師到170 個師的兵力“可用於防備俄國”。至於美國,他說:美國的面前擺著三條路:它可以武裝自己,它可以支援英國,它也可以在另一條戰線上作戰。
如果它援助英國,就不能武裝自己。如果它拋開英國不管,英國就要被打垮,那時美國就會發現自己處於單獨同三國條約國家作戰的境地。但是,美國要想在另一條戰線上作戰,是絕對不可能的。
因此,元首最後說道,“任何人都不能想像得出”日本在太平洋動手有比現在更好的機會了。他竭力誇張地說:“這樣的時機,一去難得再來。這是歷史上千載難逢的機會。”松岡表示同意,但是提醒希特勒說,可惜他“做不了主。此刻他不能代表日本帝國作出肯定採取行動的保證”。
但是希特勒這個絕對的獨裁者卻能夠作出保證,並真的在4 月4 日對日本作出了保證,這是在十分隨便而且誰也沒有要求他這麼做的情況下作出的,是在松岡拜訪了墨索里尼回到柏林以後。* 這第二次會談,是在納粹進攻另兩個無辜的國家南斯拉夫和希臘的前夕舉行的。這天,元首沉浸在一片好戰的心情中,他急切地希望取得新的輕易的勝利,急切地希望對貝爾格萊德報仇。他說,雖然他認為與美國開戰是“不合宜的”,他已經把“它包括在他的估計之內”。但是他並不認為美國的軍事力量有什麼了不起。德國為了阻止美國人在歐洲登陸,已作了種種準備工作。它將用潛艇、飛機對美國進行一場激戰,德國有豐富的戰爭經驗??美國絕不是它的對手,'876]且完全不說德國士兵顯然遠遠勝過美國人這一事實。
這樣的吹牛使他無法不作出致命的保證。施密特在會談記錄中記了下來:如果日本與美國發生衝突,德國方面將立即採取必要的步驟。
從施密特的記錄中可以清楚看到,松岡並沒有充分體會到元首所作保證的重要意義,因此希特勒又說了一遍。
正如他已經說過的,一旦日美兩國發生衝突,德國將立即參加。* 希特勒不僅對這個隨便作出的保證付出了昂貴的代價,而且,還因為沒有把他在佔領巴爾幹以後立即要進攻俄國的意圖告訴日本而付出了昂貴的代價。松岡在3 月28日的一次談話中,轉彎抹角地問裡賓特洛甫,在他回國途中,要不要“在莫斯科停留,以便與俄國人就簽訂互不侵犯條約或中立條約的問題進行談判”。呆頭笨腦的納粹外交部長滿不在意地回答說,松岡“在莫斯科如果可能就不必提這個問題,因為這個問題也許和當前形勢不完全適應”。他並沒有十分了解未來事件的意義。可是在第二天,他的木頭腦袋想明白這一點,在這天的談話中他一開頭就談起這個問題。跟希特勒即將於4 月4 日隨便地作出保證一模一樣,他在談話開始時先提出了保證:一旦俄國進攻日本,“德國將立即投入戰鬥”。
他說,他所以作出這項保證,“為的是讓日本放心地向南進攻新加坡,而不必擔心俄國的牽制”。松岡最後談到他前來柏林路過莫斯科時,曾向蘇聯建議簽訂一個互不侵犯條約,並暗示說俄國人頗有贊同的意思。裡賓特洛甫聽了,又毫不在意,只是勸松岡對這個問題“表面上敷衍一下”。
但是日本外務相在返國途中一到莫斯科,就和斯大林簽訂了一箇中立條約。預見到這個條約後果的德國駐蘇大使馮·德·舒倫堡,曾把條約的內容用電報通知了柏林。它規定如一方捲入戰爭,另一方將保持中立。這個條約是在4 月13日簽字的。這是日本一直信守到底的唯一條約,雖然後來德國方面勸告日本不要遵守這個條約。因為到了1941年夏末,納粹就要央求日本進攻符拉迪沃斯託克(海參崴),而不是進攻新加坡或馬尼拉了!
儘管如此,希特勒最初並沒有瞭解到俄日中立條約的意義。4'877'月20日,當雷德爾向希特勒問起這件事時,希特勒說,這項條約是“在德國默許之下”訂立的,並說他歡迎這個條約,“因為這麼一來日本就不能隨意對符拉迪沃斯託克採取行動,應該引它去進攻新加坡”。* 希特勒這時深信德國能在當年夏天消滅俄國。他不想讓日本在這項蓋世武功中與他平分秋色,正如他過去不願意與義大利分享征服法國的果實一樣。他也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