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還有另一個選擇途徑。他們可以和他們的盟國義大利橫渡地中海,西取地中海的門戶直布羅陀,東從義大利在北非的基地直趨埃及,跨過蘇伊士運河而至伊朗,截斷英帝國的一個主要生命線,以此來搞垮英國。但這就需要遠離本國基地,在海外廣大地區進行軍事行動,而在1940年,這對德國似乎是無法想象的。
因此,在這目眩頭暈的勝利的頂峰,希特勒和他的將領們猶豫不決了。他們沒有策劃下一著,也沒有想出走下一步的辦法。事實證明,這個致命的疏忽,是這場戰爭而且的確是第三帝國的短促的生命和呵道夫·希特勒曇花一現的事業中的巨大轉折點之一。他們在取得了許多偉大的勝利之後,現在失敗開始了。但是,當然,這是難以預見的,因為當時在圍困之中的英國正在孤軍堅持作戰,為了準備應付德軍在夏未的進攻,把手頭的一切可以使用的力量都用上了。
雙方的作戰計劃
自從1 月間德國原來的進攻西線計劃落到比利時人的手中,並且正如德國人所懷疑的,也落入了英法的手中之後,這個計劃已經有了重大的變更。這個叫做“黃色方案”的行動計劃,是早在1939年秋天在希特勒要在11月中旬在西線發動進攻的命令的催逼下,由陸軍總司令部匆忙制訂出來的。它是否就是原先的施利芬計劃的修正翻版,這一點在軍事史學家和德國將軍們之中有很多爭論。哈爾德和古德里安就認為是這樣的。這個計劃要求把德國的主力放在右翼,透過比利時和法國北部,目標在於佔領英吉利海峽各港口。這個計劃要達到的目的同著名的施利芬計劃要達到的目的尚有一段距離,施利芬計劃在1914年功敗垂成,它的目的不僅要佔領英吉利海峽各港口,而且還要繼續進行一個大規模的迂迴運動,使德國的右翼軍隊透過比利時和法國北部,越過塞納河,在巴黎以南折向東方,形成一個包圍圈,殲滅法國的殘餘部隊。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迅速結束法國的武裝抵抗,使德國在1914年能把大部分軍事力量掉過頭來對付俄國。
但是,希特勒在1939—1940年則無需為俄國戰線操心。儘管如此,他的目標更加有限。至少在戰役的第一階段,他並不打算擊潰法軍,只求把它擊退,佔領英吉利海峽沿岸,從而切斷英國和它的盟國的聯絡,同時取得海空軍基地,以便不斷騷擾和封鎖不列顛群島。從這個時期他對將領們的長篇大論的講話中,可以明顯看出,他認為英法遭到這樣的失敗以後將會向他求和,然後他就可以再把注意力轉到東方而無後顧之憂。
甚至在“黃色方案”的原來計劃落入敵方手中之前,盟軍最高統帥部就已料到這一著了。
11月17日,盟國最高軍事會議在巴黎開會,透過了“D計劃”,這個計劃規定萬一德國取道比利時發動進攻,就要法國第一軍團和第九軍團與英國遠征軍馳往比利時,到達在代爾和纓斯兩河沿岸從安特衛普,經魯文、納繆爾和紀韋到梅濟埃爾的主要防線。幾天之前,法國和英國的參謀總部在同比利時總司令部召開的一系列秘密會議中曾得到後者的保證:要加強這條戰線的防禦措施,並在這條戰線上大力抵抗。但比利時還迷戀著中立的幻想,仍舊希望也許可以不必卷人戰爭,因此不願採取更多的措施。英國的參謀長們認為,德國一旦開始進攻,就來不及把盟軍調動得那麼遠,但他們在甘未林將軍的催促下,終於同意了“D計劃”。
11月底,盟軍又增加了一項計劃,把亨利·季勞德的第七軍'718' 團開到英吉利海峽沿岸,如果荷蘭受到進攻,就在安特衛普以北援助荷蘭。這樣一來,德軍企圖橫掃比利時——或者還有荷蘭——從側面進擊馬奇諾防線的打算,從戰事初期起就會遇到全部英國遠征軍、法軍主力、比利時20個師和荷蘭10個師的抵抗,後來的事實證明,這是一支在人數上與德軍勢均力敵的軍隊。
為了避免這種正面的衝突,同時為了使急忙挺進到這麼遠的英法軍隊陷入圈套,西線倫斯德率領的A集團軍的參謀長埃裡希·馮·曼施坦因將軍' 原來姓劉文斯基'建議徹底改變“黃色方案”,曼施但因是一個富有天才和謀略的軍階較低的參謀軍官,到了冬天的時候,他終於克服了勃勞希契、哈爾德和其他將領的最初反對,使自己的有膽識的主張上達給希特勒,曼施坦因的建議是:德國的主要矛頭應放在中央,用龐大的裝甲部隊突破阿登森林,然後在色當的北方跨過繆斯河,突入開曠地區,直趨海峽上的阿布維爾。希特勒向來喜歡大膽的甚至輕率的設想,因此他對這個計劃也甚感興趣。倫斯德之所以毫不猶疑地推薦這個計劃,不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