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性是一個藝術家而不是政治家,一旦波蘭問題解決以後,他就要作為一個藝術家而不是作為戰爭販子了此餘生。
但是這位獨裁者卻是用另外一種調子結束他的發言的。
元首重複強調' 據德國人擬給漢德遜的口頭宣告說' ,他是一個意志堅定的人……這是他最後的建議。如果他們' 英國政府' 拒絕他所提出的這些意見,那麼就會發生戰爭。在會談的過程中,希特勒不止一次地指出,他對英國提出的“慷慨而又全面的建議”附有一個條件,那就是這一建議只有“在德波問題解決以後”才能生效。漢德遜一再表示,除非這意味著德波問題的和平解決,否則英國將不能考慮他的建議。希特勒的回答是:“如果您認為我的建議毫無用處,那您就不必把它發回去。”'549' 但是,這位大使剛剛回到威廉街上離總理府沒有幾步遠的大使館,施密特博士就帶著希特勒那番談話的書面副件' 其中頗有刪節' 扣門求見,同時還帶來元首的話說,元首請漢德遜敦促英國政府“十分認真地對待這一建議”,並且主張這位大使親自乘飛機把建議送到倫敦去,德國政府可以派一架飛機供他使用。讀者已經讀完本書這麼多章節,自然就會知道,要想看透希特勒那顆狂熱的腦袋中的那些離奇古怪、異想天開的想法不是那麼容易的。他在8 月25日提出那個荒唐的“建議”,說要保證英帝國存在,顯然是他一時心血來潮的傑作,因為兩天以前在他和漢德遜討論張伯倫的來信以及就此覆信的時候,連提都沒有提到過這麼個建議。即使說這位獨裁者神經有點失常,也難於相信他本人在這個問題上的確像他對英國大使提出時那樣認真。再說,當時張伯倫根本連信也來不及看,納粹軍隊就要在第二天拂曉衝進波蘭' 這位元首此時尚未更改他原定的發動進攻的日期' ,試問,又怎麼能夠指望英國政府像他所要求的那樣“十分認真”地看待這個建議呢?但是在這個“建議”的背後確實隱藏著一個認真的打算。希特勒顯然相信,張伯倫和斯大林一樣,也希望得到一個藉口,能讓他的國家置身於戰爭之外。”兩天以前,他付出一筆代價,讓俄國人在東歐方面“從波羅的海到黑海”的整個地區內自由行動,已經買得了斯大林的善意中立。難道他就不能向英國首相保證第三帝國永遠不會像霍亨佐倫德國那樣成為英帝國的威脅,以此為代價買到英國的不干涉嗎?可是希特勒當時沒有認識到——同樣斯大林也沒有認識到這一點,這使得他後來付出了可怕的代價——現在終於睜開眼睛看清了現實的張伯倫認為,德國稱霸歐洲大陸對英帝國來說是一切威脅中最大的威脅。其實,對於蘇俄帝國又何嘗不是如此。希特勒在《我的奮鬥》一書中早已說過,若干世紀以來,英國外交政策的首要任務就是防止任何一個國家單獨稱霸歐洲。
午後5 點30分,希特勒接見了法國大使,但並沒有對他說什麼重要的話,只是再一次重複“波蘭對於德國的挑釁”已經到了令人不能容忍的地步,說他不會進攻法國,但是如果法國竟然參與衝突,他就要和法國拼到底。談到這裡,希特勒就從椅子上站起來,對法國大使表示送客了。但是考倫德雷對這位第三帝國的元首卻還有些話要說,而且堅持非說出來不可。他憑軍人的榮譽向希特勒擔保,他毫不懷疑,“一旦波蘭遭到攻擊,法國將以全力'550' 支援波蘭”。
希特勒的回答是:“想到不得不同貴國交戰,是使我感到痛心的事,但是問題不決定於我。請把這個意思轉告達拉第先生。”
這是柏林時間8 月25日午後6 點鐘的事。首都的緊張氣氛在這一天裡有增無已。從中午剛過一會兒的時候起,同國外的一切無線電、電報以及電話聯絡,都按照威廉街的命令被切斷了。前一天晚上,最後一批英法記者和無官職平民都已經匆匆奔向最近的國境線。25日是星期五,在那一天裡,人們都知道了德國外交部已經用電報通知駐在波蘭、英國和法國的大使館和領事館,叫他們要求德國公民選擇最快的路線離境。我在8 月24日和25日所記的日記到今天還能使我回想起當時籠罩著整個柏林的緊張氣氛。天氣悶熱,所有的人都好像熱鍋上的螞蟻似的。在這個大城市裡,到處支起了高射炮,轟炸機群不斷地從頭頂上掠過,朝著波蘭的方向飛去。
24日晚間我在日記上匆匆忙忙地劃了這樣幾個字:“已是一片戰爭景象。”第二天,我又重複了一句:“戰爭迫在眉睫。”我還記得,在那兩天的晚上,我們在威廉街上看見德國人竊竊私語相互傳告:希特勒已經命令部隊在第二天拂曉開入波蘭國境。
我們現在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