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月28日,舒倫堡同莫洛托夫作了長談。據他在給柏林的一份“急密”電裡說,這次談話是“在友好的氣氛中”進行的。雖然如此,當德國大使以一種向對方提保證的口吻談到德國剛剛同兩個波羅的海國家締結的互不侵犯條約時,蘇聯外交人民委員尖刻地回答說:“鑑於波蘭的經驗,他必須懷疑這種條約的永續性。”舒倫堡對這次談話的結論是:我的印象是,蘇聯政府對了解我們的政治觀點和同我們保持接觸感到很大的興趣。雖然莫洛托夫所說的話,毫無問題地表現出強烈的不信任,他還是說同德國關係的正常化是值得歡迎的,也是可能的。
大使要求用電報指示他下一步該怎麼辦。舒倫堡是西克特、馬爾贊、勃洛克道夫—倫佐派碩果僅存的人物。這一派在1919年以後一直主張德國同蘇俄修好,並且在拉巴洛條約中實現了這種修好。他在1939年整整一年中所發的電報表明,他真誠地想恢復魏瑪共和國時期同俄國的密切關係。但是,也像所有老派的德國職業外交家一樣,他不瞭解希特勒。
突然在6 月29日,希特勒從伯希特斯加登的山間別墅中下令中斷同俄國人的談判。
伯希特斯加登,1939年6 月29日……元首決定如下:告訴俄國人,我們從他們的態度中看出,他們要把我們是否接受他們在1 月份給兩國經濟談判所確定的原則,作為今後的談判能否繼續的條件。因'495' 為這些原則是我們所不能接受的,我們目前沒有興趣同俄國恢復經濟談判。
元首已同意上項答覆可以稍稍推遲幾天。
事實上,這項命令的內容在第二天就用電報告訴了莫斯科德國大使館。外交部長' 威茲薩克在電報中說' ……的意見是,在有新的指示以前,在政治方面說的話已經夠了,在目前來說,我們不要再提出談判。
關於可能同俄國政府舉行的經濟談判,此間的考慮還沒有結論。在這一方面,你暫時也不要採取進一步的行動,聽候指示,在德國秘密檔案中找不到任何跡象能解釋希特勒為何突然改變主意。俄國人本來已經開始對他們在1 、2 月份提出的建議表示讓步了。而施努爾早在6 月15日就曾警告過,經濟談判的破裂,對德國說來,不但是經濟上的挫折,而且是政治上的挫折。
英法蘇談判當時進展遲緩,因此也不可能使希特勒喪氣到要採取這樣的決定。他從莫斯科德國大使館的報告中知道,俄國同西方國家在對波蘭、羅馬尼亞和波羅的海國家提供擔保的問題上陷入了僵局。波蘭和羅馬尼亞很樂意得到英國和法國的擔保,但是在一旦德國對之侵略的時候,英法兩國除了採取建立西方戰線的間接辦法而外,很難對它們有什麼幫助。可是它們又拒絕接受俄國的擔保,甚至不許蘇聯軍隊透過它們的國境去抗擊德國的進攻。拉脫維亞、愛沙尼亞和芬蘭也堅決不願接受俄國的任何擔保。這種態度,照德國外交部檔案後來的透露,是由於德國悍然威脅要是它們的決心動搖的話,就要對它們採取報復。
在這種僵局之下,莫洛托夫在6 月初建議英國派外交大臣到莫斯科來參加談判。顯然,在俄國人看來,這樣不但有助於打破僵局,而且將表明英國是有誠意要同俄國達成協議的。哈利法克斯勳爵不願意去。安東尼·艾登' 他至少是前任外交大臣'表示願意代他前去,可是張伯倫拒絕了他的建議。後來決定派外交部一位能幹的職業外交官威廉·斯特蘭去。斯特蘭曾在莫斯科英國大使館任職而且能講俄語,但是在國內外都並不知名。派這樣一'496' 個低階的人物去領導這樣重要的一個代表團,而且是去同莫洛托夫和斯大林直接談判,這對俄國人說來是一個訊號——他們後來這麼說——表明張伯倫仍然沒有嚴肅認真地看待同蘇聯建立同盟來制止希特勒這樣一件事情。斯特蘭在6 月14日到達莫斯科。但是,雖然他和法國代表一起同莫洛托夫會談了11次,他的出場對英蘇談判的進展並沒有多大影響。半個月以後,俄國的猜疑和憤懣公開在《真理報》的一篇文章上表現了出來。那是安德烈·日丹諾夫寫的,題目叫做《英國和法國政府不想在平等的基礎上同蘇聯締結條約》。雖然日丹諾大自稱是“作為私人而不是代表蘇聯政府”寫的,但是他不但是政治局委員和最高蘇維埃外交委員會主席,而且,如舒倫堡在就此事向柏林所作的報告中所說的那樣,還是“斯大林的心腹之一,' 他的' 文章無疑是奉上面的命令寫的”。
在我看來' 日丹諾夫寫道' ,英國和法國政府似乎並不想努力達成一項蘇聯能接受的真正的協議,而只是想談論談論一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