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就如當年的董卓一般,挾天子以令諸侯不成,反會被諸侯們群起而攻。”
“與其如此,何不如就讓天子居於洛陽一隅,將軍帶頭尊王攘夷,如此,既可獲得大義,打著天子旗號征伐四方,又不會授人以口實,被諸侯冠以劫持天子之罪,天子也不會成為將軍的累贅。此正尊王攘夷,成就王霸之道的唯一途徑。”
董昭不厭唇舌,洋洋灑灑一番話,令袁方眼前豁然開朗,糾結於心的一樁難題,迎刃而解。
董昭的計策,歸結起來,其實也很簡單。
那就是,讓天子窩在洛陽一塊,號令不出百里,就如當年的周王一樣,成為名義上的天下共主。
而袁方呢,則帶頭尊崇天子,誰敢劫持天子,就去打誰。
如此一來,袁方既可獲得大義名份,又不用把天子接到自己地盤,給自己找麻煩,成為累贅。
董昭這尊王攘夷之計,確為兩全其美的妙計。
袁方念頭已通,當即拱手正色道:“公仁妙計。當真是讓我受益匪淺,多謝公仁賜教。”
董昭匆忙還禮,卻淡淡一笑:“昭此前對將軍,已是觀察很久,若非是看重將軍氣度過人,智勇無雙,也不會將此計策相授。在昭看來,將軍乃百年難得一見的奇人。必將是結束這亂世的唯一人選。”
董昭此一番話,雖未明言投靠,但言下之意,卻已明瞭。
長久以來,袁方麾下的人才,不是俘獲,就是艱難所得,今董昭這樣的賢才,主動表明投靠之意。還是頭一遭。
袁方心中欣慰,不禁哈哈大笑。
千言萬語,盡在這一笑之間。無形之中。二人已確立了主臣的關係。
袁方便又問及董昭,關於洛陽現在的形勢如何。
董昭便將朝中形勢,諉諉道來。
就目前而言,董承出身西涼軍,又為外戚,更是天子東遷的第一功臣。此為一大勢力。
楊奉、韓暹雖乃白波軍出身,但二人護駕有功,背後又有張楊支援,此二人又為一股勢力。
董承雖得漢帝信任,執掌朝政。但麾下卻無多少兵馬,實際上並不能發揮主導作用。
楊奉二人因有張楊背後支援。麾下擁有數萬兵馬,實際上是控制著洛陽。
而張楊雖在幕後,但卻透過楊奉和韓暹,間接控制著洛陽城,控制著漢帝。
這也就意味著,漢帝劉協,雖東歸洛陽,卻仍掌握在諸侯的手中,並沒有天子的威嚴。
“將軍若要實施尊王攘夷之策,就必須除掉楊、韓二人,再將張楊的勢力趕出洛陽,還要壓制董承,唯有如此,才能將天子圈於洛陽一隅,而不至於為其他諸侯所利用。”
分析過洛陽一帶的局勢,董昭為袁方又謀劃出新的戰略。
袁方深以為然,當即便採納董昭之計,請他還往洛陽,回覆天子,暗中與自己通氣。
幾天後,袁方便親率五千精兵,以向天子進獻糧草為名,向洛陽進發。
……
河內郡治所,懷縣。
郡府大堂,張楊高坐於上,手中拿著一封帛書,濃眉深凝。
那封信,乃是袁方給他的親筆書信,聲稱奉天子之命,運糧入京,請張楊予以放行。
“青州牧袁方,想要給天子進獻糧草,修書請我開虎牢關,放他入洛陽,爾等覺得,我是答應還是不答應?”張楊說著,將書信示於部下。
“張太守,我以為萬不可答應。”
張楊話音方落,階下處,便有一聲應聲反對。
尋聲望去,張楊看到,出言反對之人,乃是新來依附的客將關羽。
“袁方想給天子進獻糧草,此乃義舉,我為何不放他入關?”張楊反應道。
關羽沉聲道:“袁方這逆賊,野心極大,我料他必是想借進貢為名,劫持天子,張太守若是開了虎牢關,必中那逆賊的詭計不可。”
張楊微微點頭,似是贊同關羽所說。
天子能夠遷往洛陽,他張楊可說是出了不少了,更是給楊奉等人資助兵馬糧草,擊敗了李郭的追擊,接著又發民力往洛陽,重修宮室。
如今洛陽的局面,漸已在他掌控之中,這個時候,豈能拱手將天子讓與他人。
況且,袁方可是據有青徐兗三州的大諸侯,一旦天子讓袁方劫去了,實力大增,對他可是有百利而無一害。
“可是,那袁方據三州之地,擁兵數萬,倘若我不允他,他公然率兵進攻,卻當如何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