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1部分

李世民:僧尼不事生產,耗費天下資財,朕以為終究是不好的。

玄奘避開不利的話題:陛下志在天下,勤政之餘,沒有煩惱嗎?我佛志在普度眾生,滅除煩惱。

李世民驚異,剛經歷了大煩惱的他若有所思。

公元626年,武德九年,十月初一,日食。

高士廉:陛下登基不久,未有任何錯失反而天降災異,不知預示什麼?

李世民問傅奕:太史令有什麼解釋?

傅奕:日有食之,總是帝王行為有失。

傅奕:古時候,漢武帝連年征伐,耗盡國力,民不聊生,於是才會日有食之,即使像漢武帝這樣的英主,也會內心震動,於是下輪臺罪己詔。檢點陛下行為,臣以為,日有食之,應在玄武門血光之變。

高士廉:臣以為,應該是前太子的事,在名分上沒有最後了結,陛下現在要天下民心思治,我以為應該擬定名分給前太子、前齊王,這樣,於史,於社稷,就可以定論下來了。

李世民深思了一會兒:我同意,可是我不是很懂人死後的名分定論,我只是想,前太子和前齊王,雖然太上皇已經把他們貶為庶人,但我想我們畢竟是同母所生,他們還應該是親王,但是,誰懂名號的事,死去的,我知道要有一個諡號,應該是什麼字?

王珪:我以為前太子稱息王、前齊王為海陵王比較合適。

李世民:可以,諡號是什麼呢?

高士廉:息王,諡號為隱;海陵王,諡號為刺。臣以為比較合適。

李世民:可以。說實在的,你們剛才給我出了個難題,我現在要給你們出個難題。名分和諡號都有了,擇日依禮安葬,送葬之日,息王和海陵王的舊臣,你們要去送葬嗎?

王珪:臣為息王舊臣,我以為還是不去的好。

魏徵:我曾為李密舊臣,竇建德舊臣,息王舊臣,今又為陛下之臣,我也以為,還是不去的好。

李世民:你們怎麼能不去呢?

王珪:只怕會有人議論。

薛萬徹:臣怕引起其他人的嫉恨。如今天下已經和解,如果臣等去參加送葬,只怕又會引起不必要的紛爭,斷送現在大好的局面。

李世民:你們要這樣做,讓我很傷心。

王珪:恕臣愚鈍,陛下此話,臣心中不明。

李世民:看你們這樣,想必到了給我送葬的那天,你們也不會參加吧?

王珪、薛萬徹等慌忙拜倒在地。

魏徵、王珪、薛萬徹等人:臣不敢!

李世民:你們起來。我看還是那句話,忠君,忠舊君,忠新君,總之要忠君。舊君以前對你們到底有恩,若你們不忘舊恩,必然也不會忘新恩。我指望你們念我的恩,所以自然希望你們能念舊主的恩。這樣吧,出殯之日,所有原東宮和齊王府的臣屬必須前去送葬。

長孫無忌:臣以為,陛下登基已經有四個月了,新太子也要確立才好,這樣才能朝綱整齊,利於天下人心安定。

李世民:我遲疑不能確立太子,是因為究竟以長立太子呢,還是以賢立太子?

貞觀之治 第十八章(2)

高士廉:他們還小,是賢還是愚,不能考查。不過以陛下的賢能,必然執政百年,所以,太子的賢愚不必過於計較。而且,以古來的規矩,都是立嫡長子為太子,陛下應該不必過於焦慮。

李世民:好吧。先立吧,不過,先不加冕。

公元626年,武德九年十月初,李世民下詔,追封故太子李建成為息王,諡號隱;追封故齊王李元吉為海陵王,諡號刺,依照親王葬儀,重新安葬。

兩儀殿內。

李世民:你們原來是前太子的人,事情過去了,前太子也送走了,安下心來,給朝廷出力吧。

王珪:陛下不計前嫌,大唐也只有一個,天下太平,臣等報效無憂。

李世民:對於新政,你們幾位有什麼看法嗎?

王珪:陛下剛剛登基,自然氣象更新,要有一番作為。恕臣直言,陛下一片赤誠之心,把天下治理出個樣子來,自然要大動一番。可依臣之見,動是要動,但不要大動,點到為止,做個姿態,讓百官知道陛下的心意,知道是新朝了,就可以了。動,以後慢慢來。

李世民:既然動了,為什麼不乾脆大動。今天動一點,明天動一點,天下什麼時候才能治理出個樣子來?

王珪:治天下自然急不得。陛下登基時間還不長,朝廷上下人心浮動,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