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個兗州這一州基本上都反了,都背叛了曹操,只剩下三座城池。而這個時候留守曹操大本營根據地的,就是荀彧和程昱,他們守在鄄城。荀彧馬上意識到,這三座城池如果守不住,曹操如果在徵徐州的時候又失敗了,那麼曹操就變成了喪家之犬,老窩都被人抄了。於是荀彧和稱昱商量,請程昱出去安定了另外兩座城池,自己和夏侯惇守在鄄城。這個時候來了一個叫郭貢的,率領大軍來打鄄城,提出一個要求要荀彧出來跟他見一面,荀彧馬上說我去見他,而夏侯惇說你去不得,你是一州之鎮守,你去了以後有個三長兩短怎麼辦呢?荀彧說沒有關係的,為什麼?因為郭貢和張邈平時沒有來往,和呂布也沒有什麼關係,他突然帶著軍隊過來說明他還沒拿定主意,他是來探探虛實的,如果我們這兒虛他趁機撈一把,如果我們這兒實他可能就回去了。他說我還是去見他,於是荀彧一個人出城去見郭貢,神色自若,郭貢一看,知道鄄城拿不下,撤軍。所以是荀彧和程昱在曹操剛剛可以說有一點成功的時候,幫曹操守住了他的根據地。
那麼荀彧是這樣的一個人,有智慧、有理想、有遠見、有擔當,所以曹操對他信任有加。何況荀彧這個人出身東漢名門之後,道德品質又好,人緣也好,名氣也大。那麼有了這麼多的條件,跟曹操又是這麼鐵的一個關係,因此董昭在要提出讓曹操晉封魏公、建立魏國這樣一個建議的時候,他首先想到的人就是荀彧。
*建安十七年,董昭一班人為了擁立之功,向漢獻帝提議,封曹操為魏公,加九錫。如果曹操封了魏公,就表明他可以擁有一套自己的班子,建立自己的國家和政府,在大漢王朝中建立一個“國中之國”。這在當時是冒天下之大不韙的事情,而董昭的這個提議出來後,身為曹操重要謀士的荀彧對此是如何反應的呢?
董昭去向荀彧徵求意見,實際上他的意思也不是徵求意見,是什麼呢?是希望荀彧挑頭來做這件事,由荀彧領銜給皇帝上表章,這是他們希望的事情。但是結果怎麼樣呢?結果荀彧反對。荀彧是怎麼反對的呢?荀彧對董昭說:曹公興義兵、除暴亂、平天下,為的是什麼?為的是匡復漢室,維護國家,我們曹公秉持的是忠貞,堅守的是退讓,他是一個忠臣啊,這是我們曹公高尚的道德品質。君子愛人以德,一個君子真正愛一個人,不是說給他增加這個官銜,增加名譽地位,而應該是幫助他完成自己的道德理想,保證他做一個有道德的高尚的人,這才是君子應該做的事情啊。既然我們曹公是如此的高尚,——他意思沒有明說,那意思是——你們為什麼要拉他下水呢?所以荀彧說了四個字:“不宜如此”,不好吧。
那麼這段話,荀彧是對誰說的?表面上是對董昭說的,說你們這樣做不好。但是實際上以荀彧之聰明,不會不知道封魏公、建魏國,那就是曹操的主意,是曹操自己想做的,只不過曹操本人不便出來說。但是荀彧還要這樣說,什麼意思呢?他就是反對這個事。但是他不能直接地對曹操說你不應該這樣做,因為曹操本人他沒有說我要這樣嘛,他只能裝著曹操不知道這個事情,裝著好像這些都是董昭這些人在那兒拍馬屁,也希望曹操就此借坡下驢,阻止董昭他們的行動。
但是我們很清楚,封魏公、建魏國就是曹操想要的,所以董昭把這個話轉達給曹操以後曹操非常生氣,《三國志》的記載是“心不能平”,啊,黎叔很生氣,後果很嚴重,嚴重到什麼程度呢?就是正好這個時候曹操要徵孫權,於是曹操就上表朝廷,讓尚書令荀彧到譙縣勞軍;等到荀彧來到軍中的時候曹操趁機把他扣留起來,說請你來幫我做參謀,不要回去了,實際上就是解除了他尚書令的職務;然後荀彧走到壽春的時候,一病不起;又過了沒多久,神秘地去世,享年五十歲。
*曹操一門心思要封魏公、建魏國,荀彧卻認為曹操本是大漢的臣子,現在的位置已經是登峰造極,不應該再得寸進尺了。曹操知道後,心情很不爽,找個理由將他貶職。於是,這個為曹操事業竭盡全力,又為曹操所倚重的智囊,居然在他邁入知天命的那一年,謎一般地死去。荀彧的死為後世留下一個歷史之謎,荀彧是怎麼死的?他的死和曹操有什麼關係嗎?
*易中天先生剛才講到,在對待曹操封魏公的問題上荀彧採取了反對的態度,這讓曹操很不舒服,找了一個藉口把荀彧貶職,這位曾跟隨曹操轉戰南北的一等一的謀士最終卻神秘地死去。荀彧的死不僅是曹操集團的損失,也留下一個歷史之謎,他是怎麼死的?他的死和曹操有關係嗎?
荀彧的死,歷史上有多種說法。荀彧的本傳,三個字:“以憂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