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35部分

足自己的某種慾望。那母親總有恩吧?他說母親也沒有恩,母親就好比一個瓦罐,這個孩子就好比瓦罐裡裝的東西,東西倒出來以後你說這個東西跟這個瓦罐有什麼關係啊?沒關係。這是一條。第二條就是說,饑荒的時候如果有一點吃的東西,是給父親呢還是給別人?孔融說,如果父親不好,這個東西就寧肯給別人,不要給你父親。這兩條就是不孝了,因此把孔融給殺了,而且把這個罪狀公佈出來。那麼我們現在來看這個案子,我們可以發現這是典型的以言治罪,也是典型的專制政治。因為第一條,我們不知道孔融是不是說了這個話,根據公佈的材料看,說是孔融跟禰衡說,然後禰衡到處散佈。但是你要知道禰衡現在已經死了啊,死無對證。就我個人認為,說這個話是禰衡說的還有點像,孔融倒是未必說了這個話,但是曹操一口咬定孔融說的,那就算孔融說了,也不容他辯護,也沒有律師對不對,也沒有證據。第二,就算孔融說了這個話,他頂多是不像話嘛,還犯不了死罪嘛。第三點,曹操自己說過唯才是舉,不仁、不孝都不要緊,對不對?這個孔融僅僅是有一些不孝的言論,你曹操把不孝的人都用到重要的崗位上了,你的罪過不是更大嗎?你怎麼不死呢?魯迅先生說,但是我們不能去問曹操,我們如果去問他,他把我們也殺了。

但是曹操的這個做法,用心是極深,再次表明曹操是城府很深的政治家,而孔融是書呆子。為什麼呢?曹操為什麼不用謀反的罪名,要用不孝的罪名來殺孔融呢?因為西漢、東漢兩漢王朝是以孝治天下,這個“孝”字非常重要,你去看漢代的皇帝,除了極個別的幾個人以外每個人的諡號前面都有一個“孝”字,比方說惠帝——孝惠帝,武帝——孝武帝。孝是很重要的,曹操用不孝來殺人,就是證明說自己道德高尚,也說明自己維護漢室,是忠臣。汙衊了別人,洗刷了自己,一箭雙鵰,這是第一點。第二點,孔融是什麼人?孔融是孔子的後代啊,孔子的主張是什麼?孝啊,你孔子的後代不孝是什麼概念,你們想想是什麼概念?所以曹操是不但要在政治上把孔融打倒,而且要在道德上把孔融搞臭;不但要消滅他的肉體,而且要玷汙他的聲譽。所以這一手極其毒辣,以至於後來陳壽作《三國志》的時候都不敢給孔融立傳。

不過這個事情站在曹操的立場上,也確有一正風氣的作用。曹操是要借孔融來正一正社會風氣,但這個風氣倒不是孝和不孝,是什麼呢?是這個時候這些士人們都非常清高,這些清高計程車人當中也有兩撥人,一種是真清高,一種是假清高;一種是真有才,一種是假有才。但是有趣的是,這些人只要有一個士人的身份,那麼不管他是有才氣還是沒才氣,都有脾氣。那麼這些人都是採取一個和當局不合作的態度,這些人都喜歡在背後議論、嘲笑、挖苦、諷刺曹操,這是曹操不能容忍的。曹操是一個在非常之時行非常之事的非常之人,他豈容別人天天在背後說他的壞話?又豈容所有的人都不跟他合作呢?他必須殺一儆百,他必須殺雞給猴子看,孔融就是這樣一隻大公雞。

那麼,在建安元年,禰衡死了;在建安十三年,孔融死了;在建安十七年,荀彧死了。到了建安二十一年,曹操殺了崔琰;到建安二十四年,曹操殺了楊修。崔琰的死、楊修的死,和前面的這些人——禰衡、孔融、荀彧的情況又不相同,那麼曹操為什麼要殺崔琰,又為什麼要殺楊修呢?請看下集——命案真相。

《易中天品三國》(二十九)命案真相

崔琰是三國時代一位非常值得敬重的名士,曹操對他的一身正氣都頗有忌憚,而崔琰卻因為一封信被曹操冤殺。

楊修則是出身名門,博學多才,多次在曹操面前展示聰明才智,卻因一個莫名其妙的罪名被曹操所殺。

那麼曹操為什麼要殺崔琰和楊修呢?他們究竟觸動了曹操哪根敏感的神經?敬請關注《易中天品三國》之——命案真相。

從前面兩集講到的荀彧之死和孔融之死可以看出,曹操決不允許別人在政治上和他作對,尤其是不能允許公開作對。但是,在此之後,曹操又殺死了不曾與他作對的崔琰和楊修,這更是為曹操留下了“無端殺人”的千古罪名。

崔琰是三國時代一位非常值得敬重的名士,他的德行操守令曹操都非常敬重,卻因一封信被曹操冤殺,連《三國志》的作者陳壽都為崔琰喊冤。而殺死聰明的楊修,更是為曹操留下了“妒才”的壞名聲。那麼曹操為什麼要殺崔琰,又為什麼要殺楊修呢?崔琰、楊修被殺的背後究竟隱藏了曹操什麼不可告人的秘密呢?廈門大學易中天教授做客《百家講壇》,為您精彩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