割,實際上這是打破當時的政治和經濟格局的一個很好的方向,有些穩定的狀態出現。可能那個階段的發展主要是由於外來經濟壓力的影響,尤其是日本的崛起對中國影響很大。
蘇小和:還是由於全球化的拉動。
劉曉光:主要由於當時背景下的全球化和寬鬆的環境,讓中國的有識之士認識到要走實業救國之路,要走維新變法之路。書 包 網 txt小說上傳分享
劉曉光的歷史觀(3)
蘇小和:當時人們普遍的心態是實業救國,維新是在制度層面上,實業救國是企業層面。
劉曉光:這樣就產生了一些大大小小的企業,當時的民營企業是絕對的私有制。國有企業的經濟在當時並不是很厲害。當時國有經濟把重要的都壟斷了,比如鐵路、煤礦,而當時一些大的煤礦都是外國人佔著。所以,那個時期從制度上看企業產權是清晰的,從國內經濟環境上看是比較寬鬆的,從有志之士來講,他們要走產業報國之路,從國際環境來講是由於東西方的影響,西方列強的強盛和日本的崛起均對中國那個時代有所影響。而且,中國那時確實是一個很大的市場。
蘇小和:現在回頭想來,那時候的內需市場確實很充沛。
劉曉光:中國實際上失敗於兩個東西,一個是康熙時的“封海”政策,對外沒有開放的概念和載體。明朝時的鄭和還曾經下西洋,康熙時期的閉關鎖國狀況卻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