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一位好友就是女同性戀者。由於陽剛特質很強,父母雖然生了一男一女,隔壁鄰居每次來閒話家常,問起的都是:“你們家那兩個兒子在臺北做什麼工作?”
親戚比較知情,有人暗示她父母:“你們家女兒越來越像男人,怎麼找物件?”
她的父母也只是吟吟一笑:“女孩子也不一定要嫁,過得好就好。”
她說:“我的爸媽也許也不希望我是個女同性戀,但我很感激他們接受事實,使我不會像很多圈內的朋友一樣,一旦出櫃,就變成無家可歸的小孩。”
關愛是企圖接受,不是企圖改變,是成全,不是要他委曲求全。
“害怕”最令人害怕
改變,是為了想要成長,即使含淚播種,我們也樂見生命不斷地在歡笑聲中收割,許自己一個甜頭吧!改變就沒那麼可怕。
你有沒有克服過你“害怕”卻又不得不做的事情?
我常常,且不得不。包括害怕水,卻又覺得當一個愛海的人卻不會游泳,實在是太遜了;害怕洗碗(害怕加上討厭與懶惰),卻又很愛乾淨,不得不洗;莫名其妙地害怕見到某個人,卻不得不拜訪他;害怕很“難搞”的挑戰,卻又無法忍耐一成不變的無聊生活,只好嘗試各種變化生活的成長方式。
在不斷地挑戰各種害怕之後,我多少證實了一個道理:不是我要做的那件事令人害怕,而是害怕本身最令人害怕。
改變並不可怕,但在不得不改變之前,因為預設狀況所演練的種種擔憂、沮喪才可怕,因為所謂“壓力太大”而造成的失眠夜晚,如同深夜時有人逼你獨自逛墳場一圈,或有人即將推你進外科手術房般的恐怖。
但想了老半天,擔心了一個月,真正面對狀況時,最糟的狀況往往沒有發生。
別再自己嚇自己
我也常在完成一件我認為很困難的事情後,有了海闊天空、如釋重負的感覺。心想:明明很順利、感覺也很不錯嘛,我幹嗎那麼煩惱呢?
害怕本身,真的比要做的事折磨人啊!
話說回來,渴望安定和安全是人性本然,任何的改變,多多少少令人害怕。對自己的未來所感到的壓力,都是因為種種預設立場的害怕所產生的。
害怕失去情人,害怕失去工作,害怕沒有錢,害怕被別人笑,害怕自己很差勁,害怕沒人認同自己……於是壓力一層又一層像水泥模板似的疊上來。
有一本暢銷書,叫做《誰動了我的乳酪》,寫的就是害怕改變的寓言故事。裡頭兩隻老鼠兩個小矮人,在乳酪被搬走時,有的相信直覺、勇於改變,趕快尋找新的乳酪;有的本來不肯走,卻因再餓下去也不是辦法,只有被迫出發;有的堅持還在空空如也的老地方鑽牛角尖想要找到乳酪,所以命運各有不同。這個寓言象徵著環境改變時,人們的各種應對招數。
寓言裡有些一針見血的話,比如:
不管我們是否害怕改變、喜不喜歡改變,改變就是會發生。
只有當你不願改變時,變化才會讓你驚慌失措。
只有當你覺得會有甜頭吃時,才會想要改變行徑的路徑。
雖然開始得晚,總比從來沒開始好多了。
對生活造成威脅的,並非壓力太大,而是快樂太少。
改變也可以充滿樂趣
改變也可以充滿樂趣,只要想想,改變後你可以得到什麼成長,並且樂於把不得不面對的挑戰視為和命運下棋的遊戲,反正,棋局已經開始,命運開始發動它的棋子,你按兵不動,也還是輸。
有位女主管研究:為什麼多數上班族女性到後來沒有男性優秀,得出一個推論:因為女性性格中傾向於以退為進,害怕改變、擔心失敗,能不接受挑戰最好,所以日子久了之後,常常逗留在原地,而勇於應付挑戰的男性已過五關斬六將,老早衝到前線去了!
改變,是為了想要成長,即使含淚播種,我們也樂見生命不斷地在歡笑聲中收割,許自己一個甜頭吧!改變就沒那麼可怕。
電子書 分享網站
迴避痛苦
我們不想接受的痛苦因迴避而永新且常在,還會擴大陰影。面對它,它也不會移除,但負作用力卻會驟減。
我的廣播節目有個固定的健康單元,找醫生聊各種疑難雜症。
然而,名醫也會生病,三不五時我就會發現,上節目的這位醫生感冒了。一般人看到朋友感冒,都會習慣性地問:“看醫生了沒?吃藥了沒?”
感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