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您的公司採用什麼樣的方式上市,都是有成本的,而借殼上市的公司再融資至少在重組成功一年或兩年之後;那麼,這兩年您這個公司的業績能不能支撐到再融資的時候還很難說,過去有許多企業因借殼上市後還沒有等到再融資時,企業就陷入了困境;例如:600799…ST龍科就是陷入了這樣的困境,當年就是因為沒有長遠的資本運作眼光和高水平的資本運作人才,導致了今天的難堪結局,而這種結局最關鍵的因素是資本運作不是由公司直接控制,資本運作與產業發展兩張皮,這樣的失誤決不能在我們今天的併購中重演。因此,公司等借殼上市成功之後再融資的做法是不妥的。筆者認為公司從準備借殼上市的時候就要開始準備資本運作,當找好殼資源進行談判時,就要一邊談判一邊建倉,開始進行二級市場的運作,不管重組談判成不成功,這個資本運作的錢是賺定了,如果併購重組談判成功那就多賺一點,如果併購談判不成功那就少賺一點;併購重組談判成功了第一年的資本運作至少要把借殼上市的費用賺回來,第二年要在資本運作中大量賺錢來推動公司產業的發展,只有這樣靈活務實地把資本運作當成賺錢的專案來運作,這才是真正的資本博弈,才能支援公司產業的發展。
例如我們借某殼公司上市:該殼資源上市公司流通盤7000萬股,目前股價7元左右,整個專案完全控盤共需資金5個億。第一階段需要資金3個億,由集團出資50%,其餘50%透過市場融資來解決,當然集團有更多的富裕資金,可以少向其他機構融資。第一階段的3個億資金作為試盤運作,先用50%的資金建倉,用30% ~ 40%的資金對倒拉昇,獲利30%了結,邊拉邊出貨,如此運作兩波,將股價打壓到6元左右,獲利1個億,完成第一階段運作。第二階段已有4個億的資金,開始正式運作,用2個億的資金低位吸籌,另外2個億的資金根據市場變化對倒拉昇,如此反覆兩次,獲利1個億,低位保留籌碼1個億,股價仍在6元左右。第三階段資金已有5個億,開始戰略性建倉;達到低位絕對高控盤,低位戰略性建倉億,然後根據併購重組的進展情況和股市情況創造有利戰機,做一波較大的行情,利用對倒的手法和製造輿論宣傳將股價快速拉昇到12元左右部分出貨,此輪獲利2億~3億,另有部分低位籌碼等其股價下跌。第四階段已有資金7~8個億,當股價回落至9元時,部分補倉,迅速將股價拉昇到11元左右出貨帶砸盤,將股價砸破支撐到8元左右,又有獲利1個億,然後在8元左右再度低吸,達到絕對高控盤後,一路震盪上行,小幅上漲,不斷提高個別跟風盤的成本,將股價拉昇到12元以上,緊接著突然快速將股價拉昇到18元以上,然後採用推土機的手法將股價推高到24元以上,邊推邊出貨,此輪獲利至少有5個億。第五階段和第六階段為反覆出貨階段。第一個大的迴圈過程完成需要3~4年,而在這個過程中集團已經從容不迫地零成本借殼上市成功,並且已經從證券市場融資到手。第七、第八階段為重新迴圈的開始,如此不斷擴張,集團的健康發展又有誰能與之爭鋒。
另外,資產重組還能帶來其他好處。例如,獲得合理避稅收益:併購可以使公司獲得額外的減稅待遇,從而為公司股東創造財富;增加融資能力:利用閒置的資源增加新公司的再融資能力,並獲得財務槓桿提高所帶來的利息收益,從而給公司股東創造新的財富;提高管理效率:公司的管理者將會更加積極地改善經營,提高管理水平,從而創造更大的財富。同時在借殼上市的過程中,資本運作會給公司帶來巨大的財富,更重要的是今後每年的資本運作給公司的收益會比產業運作更豐厚,從而更加有力地促進產業的健康擴張,不斷提升產業的核心競爭能力,進一步鞏固產業的行業龍頭地位,達到股東利益和公司價值持續最大化,成為出類拔萃、高瞻遠矚、長期繁榮、經得起時間考驗的偉大公司。
第四篇 股市資訊戰(5)
當然要取得成功的資本運作必須善於打資訊戰,資本運作的資訊戰是決定資本運作成敗的關鍵。如何打好資本運作的資訊戰,並且不與現有的國家政策法律相沖突,合法地取得資本運作的成功。筆者認為:首先,要蒐集掌握第一手的國家宏觀經濟政策資訊、金融貨幣政策資訊、微觀經濟產業政策資訊等來判斷政府的真實意圖,以求資本運作時能得到國家的政策支援或扶持。
其次,要嚴把資訊控制關,做好資訊的保密工作。上市公司的資本運作資訊關係重大,直接影響股價,關於資本運作的資訊在公司高管層中知道的人越少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