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後的一星期裡,沈常樂是天天往少馬爺馬志名家裡跑,宛如一塊海綿,瘋狂的吸收著所有的水分,只不過後來除了沈常樂一人外,還多了一位同桌,照顧好女兒後,從帝都晚一點到的候振。
馬志名家的書房裡,馬志名搖著扇子,完整的看完沈常樂、候振的表演後點了點頭道:
“行不錯,這趟有我八分火候了,剛才那段也不錯,不過那段跟現在社會有點脫節了,你們要是有想法,以後儘管拿去改編,反正裡邊的門道你也都清楚了。”
沈常樂和候振趕緊鞠躬道:“馬爺是您教的好,您多費心了。”
馬志名笑道:“那個不礙事的,這次馬六甲一句話,你們這麼大的腕兒,就幫忙過來演出來,那是你們的情分不假,但是既然我知道了,總不能讓你們過來白忙活吧哈哈哈哈哈!”
沈常樂趕緊擺手道:“哎喲,馬爺你這麼說可是真有點辜負我們和馬哥之間的情分啦。”
“是啊馬爺,您這麼說我們這真是受之有愧了。”候振也是贊同道。
馬志名搖了搖扇子贊同道:“對對對,這事是咱們的情分,我看好你們,跟他沒關係,就跟你們現在叫我馬爺,叫他馬哥一樣嘛,咱們各論各的不矯情了。”
“行啦,今天就到這吧,該教給你們的我是一點都沒藏私,只能領會多少,最後你們發展成什麼樣,還是得看你們二位自己研究,自己摸索。”
“尤其是沈常樂,技巧是技巧,東西也是這個東西,要學會用自己的方式去使用他,而不是一味的非要模仿我這個方式。”
“風格這東西,一人一個樣子,要記得走自己的路,你們不是我馬志名,也不是郭桃兒、於千,誰的老路都不值當你們走,模仿這東西壞了那是畫虎不成反類犬,好了也就是最多誇一句真像,沒有啥意思。”
沈常樂和候振鄭重的點頭應是,將少馬爺的話深深地記在了心裡。
一星期的的學習時間看似不長,但是對於沈常樂來說卻是尤為的重要,少馬爺馬志名的教導,更像是對於沈常樂基本功、相聲地基的加固,以及相聲所學東西的全部梳理。
簡單打個比方就是,以前的沈常樂,更像是一個野蠻生長一般,做的巨大的純肉餡包子。
至於做包子的人剛剛入行,手藝不錯不過算不上很好,但是他紮實的用料,還有能夠填飽肚子的分量,都是讓眾多苦於一般包子店,一籠屜包子沒有二兩肉的食客所追捧。
大家好久都沒有吃過這麼多肉餡的包子,一個個吃的當然都是十分過癮,然而這紮實的用料,卻是也讓眾多食客,紛紛一開始都忽略了包子老闆手藝不足的問題的。
然而這大肉包子用料足歸足,但是吃多了自然也是膩的,就像是包袱太密集的相聲,反而會讓觀眾們笑累,笑得分心,從某種意義上,也會影響到最後穿插在相聲中最重要的底。
這種大肉包子,對於很多依舊沒有吃過大肉包子的食客來說,依舊是十分有賣點的,因為他們不常吃,或者就是偶爾吃個新鮮,自然無所謂的。
但是對於經常吃大肉包子,包子迷或者更加註重包子健康綠色的食客來說,這大肉包子就難免有種太過於接地氣,狗肉入不了正席的感覺。
而少馬爺馬志名所做的,就是像大廚一樣,將沈常樂做的這個大肉包子,重新做了改良。
稍微降低了沈常樂包子的肉餡,在略顯油膩的肉餡中,加入了清爽的時令蔬菜,鮮美的蝦仁,烘托香味的蔥姜,最後調味的調料。
在保證大肉包子賣點的同時。將大肉包子改進的更加美味,更加健康,也更加的“高階”,這種高階不一定就是說這個大肉包子就能上國宴什麼的了。
包子就是包子,它就是老百姓解饞的主食,根治於基層,即使它可以搬上國宴,也會因為閹割了它太多的根本,讓它顯得不倫不類。
包子它的高階是說,它可以被更多,逐漸重視到包子健康性的中、高層大眾所所接納。
而這,事實上也是徳芸社的相聲發展到如今,徳芸社從野蠻發展的民間社團,到傳播宣傳名族傳統文化,成為如今相聲這門傳統藝術的標杆,其中相聲內容的一個走向。
倫理、佔便宜、葷腥甚至是打人,這些元素它們永遠都會在,因為這就是相聲的一部分,雖然俗,但是這是很多時候引出笑果,烘托氣氛,建立人物最準確、最有效率的方式。
當然,誰也不知道聽相聲的人群中有沒有帶小孩的父母,有沒有年紀大思想越顯嚴肅的老人,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