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德雲當網紅
為什麼說宋曉寶有勇氣呢,說起這個就必須得先說東三省的黑土傳媒,以二人轉為基礎,以黑土大叔的經常作品做範本形成的小品模式。
簡單總結來說就是和東北亂燉一樣,突出的就是一個亂,一個就是硬。
所謂亂就是指東三省小品的風格就是包袱不斷,才藝無數什麼都能往上亂加,最經典的就是其中以“選秀”為主題的《紅高粱模特隊》極其後續無數個模仿作品。
別管是二人轉、京劇、秧歌、模仿秀、大劈叉、翻跟斗、吹暖水袋,樂器秀,只要是能吸引觀眾,黑土傳媒的小品演員都敢在舞臺上使。
當然像是很大一部分沾“三俗”,現在確實有點黃的東西,經過了黑土大叔的大力淨化,如今確實也少了很多。
至於硬,並不是軟硬的硬,北方人經常說硬菜硬菜,其實大多說的就是肉食類的菜品,突出的就是脂肪多,份量大,過癮管飽。
在小品舞臺上表現出來的就是包袱的密集不斷、可能土是土點,可能醜是醜點,就像大肘子一樣可能不夠健康,可能吃幾口就膩歪了,但前幾口吃的確實是爽的。
而這種演出的風格,其實就和以前天橋的相聲演出風格有一定的吻合。
前幾年德芸社剛火的時候,主流和不少觀眾都曾經說過德芸社的相聲三俗、聽了容易學壞,當然這其實是他們在有意或者無知的把“通俗”和“三俗”混為一談。
但其實別管是哪種“俗”,這其實就是相聲自己和其它地方、草根藝術產生的環境條件所孕育出來的,跟傳統藝術並沒有關係。
別管是京津兩地出現的相聲,還是東三省出現的二人轉,又或者是二人轉甚至是如今貴為國粹的京劇,其實都是有些下里巴人的那一套,都是有著很多往下三路、倫理上招呼的劇情、語言。
甚至像東三省二人轉之類臺班子,因為沒有進行過大的統一整改,小的草臺班子尺度更是大。
為什麼呢?
因為觀眾愛看啊!!!
看這些藝術的最開始都是社會較為底層的民眾,吃得上這頓飯下頓飯都未必有著落,幾個糙老爺們湊在一起聊的說的話題無非就是賺錢、吃飯、女人、互相討便宜。
稍微正經點的知道個家長裡短男女搞物件、神話故事、楊家將、三國什麼的就了不得了。
這樣的老百姓你給他唱段崑曲,一來聽不懂,二來人家也沒興趣聽的,所以對這類人來說,藝人想要賣錢演的東西就得追求個短平快,別管是包袱還是表演技巧都是追求更快更炸的東西。
正因為有這個前提,相聲才會有不少的葷段子,京劇才會有粉戲、武生、武丑賣力氣的絕活。
別管是什麼地方的什麼曲藝,他的文化內容和檔次高與低並不歸從藝者管,而管民眾和市場的素質、審美、思想程度來管的。
民眾和市場的程度高,藝術就要高,民眾和市場的程度低,藝術就要低,藝術只有適應當時的市場才能活,否則就是被淘汰的命。
曾經古代大家主流思想是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都追求天涯流水覓知音,所以高雅的崑曲火。
而後來隨著這種思想發生轉變,更加通俗的京劇取代了崑曲成為了戲曲主流,崑曲依舊沒有太多變通所以自然而然就被淘汰了。
曾經的天橋相聲,下九流的玩意兒、平地摳餅,對面拿賊,面對著身邊的環境,葷段子、倫理梗自然是不少。
只不過是後來民眾的文化素質提升,對於藝術的文化底蘊、檔次審美也提高了。
到了建國,大家開始轉變為正能量、歌頌祖國、讚揚現代新生活的新思想,於是相聲積極改革,靠著歌頌和諷刺主題站上了新的舞臺,馬老、姜公公也逐漸崛起可謂是炙手可熱。
而後來到了現代,民眾和市場再次轉變,於是郭桃兒德芸社小劇場的通俗相聲最終成為了大流。
姜土申推崇的“笑中帶淚”的相聲,如果說放以前的時代,那是一點毛病沒有啊!而且年輕的姜土申也可以駕馭得住。
就像是把郭桃兒於千的演出節目,如果放以前去演可能還真的鬧不過姜公公。
而現在的“笑中帶淚”大家也不是不能接受,只不過現代人們追求的“笑中帶淚”層次更加的高階已經是姜公公所達不到的了,與其看低階的“笑中帶淚”強行煽情尷尬,還不如單純的追求“哈哈大笑”來的痛快。
“笑中帶淚”不是不能玩,也不是就代表沒人看,相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