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hua。com
中國還有第四個戰略機遇期嗎?
美國外交關係委員會日前公佈了美國《2012年防禦重點報告》,這個對美國外交政策一向有很大影響力的組織及其報告,將所有對美國構成戰略防禦衝擊的國家和地區分為三個事態等級,第一級是“直接威脅到美國本土安全,或威脅美國戰略資源供應的狀態”;第二級指“威脅影響了對美國來說具有戰略重要性的國家”;第三級是“出現嚴重或廣泛的人道主義災難,但發生國對美國僅具有限的戰略重要性”。在該《報告》中,中國被列入了第一等級,俄羅斯卻僅列入了第三等級。
2011年對全球戰略大形勢而言,是一個關鍵性的年份:(1)本拉登被擊斃;(2)美國重返亞洲;(3)普京宣佈“回朝”。三件事,都牽動到中、美、俄三角的大博弈。
中國自1979年改革開放以來,迄今30年,確實遇到了及掌握了一個和平發展的戰略機遇期。這個長達30年的戰略機遇期又可以分為三個階段,每個階段都存在著不同的中美俄三角博弈。
第一階段,1979年開始,1991年結束。這個階段,中國改革開放“摸著石頭過河”,與此同時,中美建交,聯手在戰略上對付蘇聯。但這個極有利於中國發展的中美蜜月期,在1991年蘇聯解體後告一段落。
第二階段自1991年開始,美國克林頓總統當朝,中美關係出現微妙變化。美國時不時以人權為藉口施壓,但下手不重,是因為在主要共產主義國家如東德、蘇聯、東歐紛紛轉向之後,美國抱持一種心態,希望將中國也納入所謂的西方價值體系(經濟上走市場經濟,政治上走政黨政治),果然,2001年中國成功入世。中國又把握了第二個10年的戰略機遇期。
接著,鷹派(新保守集團)小布什上臺,從1991年開始進入到第三個階段,一度曾把俄、中全列為潛在敵對國家、戰略對手,未料“911”事件爆發,美國進行全球反恐,反而與俄、中形成了一定程度的合作關係,中國又迎來了第三個戰略機遇期。
2009年,奧巴馬上臺,決定撤出因反恐而陷入的戰爭泥潭,宣佈自伊拉克及阿富汗撤軍,稍後,並於2011年5月1日擊斃本拉登。與此同時,進行全球戰略大調整,明顯又把中、俄列為潛在戰略對手的傾向:
(1)針對俄羅斯,堅持在歐洲部署反導系統;對於剛舉行的俄羅斯國家杜馬選舉,美國表示對選舉中存在的違規行為“嚴重擔憂”,國務卿希拉里更直斥選舉“既不自由,也不公正”。其實,美國真正擔心的是“強人”普京將重返克寧姆林宮。
(2)針對中國,美國宣佈“重返亞洲”,並採取了一系列從外交、經貿到軍事上遏制中國的行動。不僅強化第一島鏈,延長第一島鏈到印度、阿富汗,也強化關島及澳洲等第二島鏈的部署。
對中國而言,在第三個戰略期隨本拉登之死而結束之後,還會不會有第四個戰略機遇期?這個問題或許可以而且應該仍然從中、美、俄的三角博弈邏輯中去探索,因為前三個戰略機遇期無一不與中、美、俄三角博弈有關。
理論上,中、美、俄的三角博弈,存在四種可能:(1)美俄結盟共同對付中國;(2)中俄合作,共抗美國;(3)美中聯合針對俄國;(4)三角之間維持大致平衡。
除第一種情況,中國將陷入腹背甚至是四面受敵最不利外,餘三種情況中國均可接受,惟其中(2)(3)相較於(4)又存在比較多的不穩定性。
中國能不能再有第四個戰略機遇期,因此就似乎中國能不能避免讓第一種情況出現而定。春秋戰國的合縱與連橫,魏、蜀、吳的三國演義,或許都可以給當代中國戰略家提供一些有用的啟示。
中國經濟著陸之道
中國經濟會不會著陸?是硬著陸還是軟著陸?會不會遇到亂流?歲末年初,已成為國際經濟聚焦的話題。
中國清華大學教授程致宇在美國《外交事務》發表文章指出,中國房市泡沫已出現爆破現象,泡沫破滅後,包括澳洲與巴西的礦業、智利的銅礦、加拿大與俄羅斯的伐木業、日本與美國的大型機具製造商等,都將遭到嚴重波及。這個論點跟末日博士羅比尼早先的分析如出一轍,羅比尼曾預言全球2013年將出現“完美風暴”,屆時全球四大火車頭歐、美、日、中將同時熄火,最近羅比尼更進一步修正他的預言,把時間提前到今年。
程致宇教授分析邏輯的核心是房市泡沫的破滅,其實當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