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接張明敏入住賓館時,為了保持氣節與風度,黃一鶴甚至只能用指尖與張明敏握手。
可能當時黃一鶴他們壓根沒有想過,就這樣一次握手,居然就對中國流行音樂產生了劃時代的意義。當音樂響起,個子小小,一身淺色西裝的張明敏戴著眼鏡披著圍巾就站在了舞臺中央,低沉而圓潤的嗓音深情而舒緩地唱出:“河山只在我夢縈。祖國已多年未親近”,那一刻,數以千萬計的中國人的心騰地一下沸騰起來,就像一個多年未見的親人突然在耳邊輕聲絮語,有多少人情不自禁地掉下了眼淚,眼淚的回味之中,他們發覺,這首歌,這樣唱歌,真好聽!
一曲《我的中國心》之後,張明敏又帶出一首《壟上行》,這時,站在舞臺中央的張明敏突然四下隨意地走動了起來,他這一走動,全國又轟動:之前,除了表演唱的形式外,所有的歌手唱歌都是要站在話筒前一動不動聲情並茂的。張明敏這一走動,從此,中國的歌手們開始放鬆了肢體,在臺上隨意地動了起來!內地流行歌手最早的颱風臺步,就是這樣被張明敏教會的。接下來,張明敏又唱了《外婆的澎湖灣》和《鄉間的小路》這兩首臺灣校園歌曲。這也是臺灣的流行歌曲第一次正正式式地以原來的風貌呈現在中國的大舞臺上。於是,臺灣最早的一批流行歌曲,主要是校園歌曲,以張明敏上春晚開啟缺口,正式大量湧入中國內地
在參加春晚前,時年28歲的張明敏只是香港的一名普通工人,除拿過一個業餘歌手大賽冠軍外,籍籍無名。當時的張明敏,覺得自己個子矮,相貌又不英俊,又不是一個出色的歌手,根本沒想到自己能一舉成名。1984年,張明敏作為第一位港臺歌手登上春晚舞臺,深情款款、彬彬有禮的他一下子從一位默默無聞的香港歌手一躍成為人們心目中的崇拜者。
而在張明敏的印象中,他的第一次春晚經歷同樣難忘:“演出很成功,表演一結束我就走上了北京的大街。還和經紀人買了炮仗。沒想到剛點第一根,就把街邊的稻草點著了,兩人趕緊去撲火,那時心中隱約升起了一個念頭:《我的中國心》會讓我一‘炮’而紅。 ”
第二天,張明敏和經紀人就回到了香港,臨走前他買了8尾北京錦鯉帶走。一路在乘坐民航班機和過海關時,張明敏都受到了特別優待,不僅所買的金魚被悉心照料,工作人員還紛紛請他簽名。張明敏感受到了央視春晚的爆炸效應。
張明敏因此成了接下來的幾年中在內地最火的港臺歌手,盒帶一盒接一盒地出,每盒都暢銷。但其實當年張明敏出的那些盒帶中,沒有幾首是他自己的首唱歌曲,大部分都是翻唱劉文正、費玉清、潘安邦等的首本名曲。甚至有人說,自從張明敏登上春晚之後,對於香港的舞臺就不屑一顧了,才600萬人看,自己一上舞臺,那可就是十幾億呀!由此可見,如今春晚在港臺明星眼中也是個香餑餑,榮少亨能夠提到與內地合作籌備春晚,這絕對是個很有利的條件。
“你這樣提議,內地那邊答應沒有?”徐小明小心翼翼地問道,那神情那口氣彷彿在詢問什麼神聖的事情。
榮少亨摸出一根菸,習慣性地點燃,抽了一口,然後夾著煙在自己眉骨上撓了撓,道:“沒有——!”
“譁——!”徐小明,李兆華他們都洩了氣,眼看這麼肥的鴨子飛走了。
“應該想得到的,春晚是內地最有力的綜藝節目,不管是宣傳力度,傳播力度,還有廣告力度都是整個華語界數一數二的,簡直就是井噴式的聚寶盆!他們才不會那麼笨與我們亞視一起合作的!”徐小明嘆息道。
“是呀,守著這檔節目大撈特撈,沒理由便宜我們這些港澳同胞!”李兆華也如是說道。
“還一國兩制呢。連春晚都不願意分享,內地的央視也太小氣了!”一直沒怎麼說話的葉昭儀憤憤不平的說道。“亨哥,要不我們拒絕與他們合作拍攝《三國演義》?想要讓我們出錢出場地,他們又什麼都不願意出,把我們冤大頭呀?!”
“你這是胡鬧!老闆好不容易才和內地搞好關係,你這麼一折騰,那還不前功盡棄?”徐小明反駁道。
“就是,無線一直都想和內地掛上關係,可惜被我們搶先一步,我們可不能自毀長城。”李兆華附和道。
“你們就會嘴巴上逞威風,關係好又怎樣?內地屁大的虧都不想吃,還想讓我們出人出力,天底下哪有這樣的好事?”葉昭儀不爽道,“依我看,虧本的買賣沒人做,賺錢的買賣搶著做!這樣的‘好事兒’,還不如便宜無線那邊得了!這就叫做,表面糖衣,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