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837部分

榮少亨摸著下巴猶豫了一下,隨即道:“好,就這麼決定”

廣州,《關雲長》後期拍攝基地。

蕭殺長風,獵獵作響。

遲暮的昏日和初升的新月掛在蒼涼的天上。

遍地的屍體,滿目的血腥。屠戮過後的修羅場上,一代武聖關雲長渾身浴血,騎著駿騎,手提帶血的青龍偃月刀,緩緩地行駛在戰場上,單手扶髯,用丹鳳眼仔細地打量著這瘡痍一片的戰場。

遠處,影影綽綽可以看見幾個人影跌跌捶撞的晃動著;戰場的各個角落,都有勝利一方的戰士茫然的走動著,在一堆殘肢斷體中找尋著自己戰友一一或生或死,只不過是一臉血汙,兩行熱淚……

關雲長慢慢的走到那染滿了鮮血的旗幟下,一名戰士緊緊抱著大旗,站立在那立,死不瞑目。在戰鬥的最後一刻,他也沒讓自己倒下,讓自己的旗幟倒下。

關雲長下馬,將自己的偃月刀交給身邊的周倉,然後走到那名戰士的身旁,親自將他的眼睛合上,再掏出身上的絲巾,輕輕地擦拭他臉上血汙。

這是一場慘勝。勝利的一方沒有像俗氣的大路貨影視劇一樣歡呼慶勝,只有劫後餘生的欣喜和麵對大量生命消逝時人類固有的迷茫和悲壯的情緒。

這個場面動用了玄霆全組八位攝影師。劉偉強帶著一組四個攝影,一位經驗老到的前輩攝影師帶著另一組兩個攝影師從“戰場”的兩個方向多個取位角度拍攝著這個場面。

在最高的位置上,一個吊頂拴著一架“大炮”(大號攝影機)按照劉偉強事先設定的速度緩緩的拉著整個戰場地全景長鏡頭;在它的下面一點位置,是另一架“大炮”用來拍攝戰場的固定遠景;一個取中景的攝影機鏡頭上薄薄的抹了一層指甲油,使拍攝的效果像是一雙淚眼婆娑的眼睛在觀察戰場一樣;另外兩個近景鏡頭用來拍攝戰場各個角落的情景;還有兩個定位鏡頭。一個拍攝關雲長信馬行走戰場的中景,然後緩緩地跟著行動中的演員到旗幟下,拍攝演員的背對鏡頭的部分表演;這次唯一動用的一支“小炮”拍攝的是關雲長用絲巾擦拭旗手臉部的小意地手、絲巾、血汙的特寫,然後鏡頭向側後拉開,呈現關雲長堅毅而悲痛的面部側面特寫。

最難的也是最妙的設計,導演吳宇森要求劉偉強親自來完成一一關雲長擦拭之後,劉偉強用一個三角形的支架靠在自己地腰上,從下向上仰拍整幅旗幟。

旗幟,一點一點的“摳”著往上拍。模擬關雲長動作完畢之後在旗下仰面掃視整幅旗幟時的感覺。

這個拍法是吳宇森從大導演張徹那部《獨臂刀》地手法中得到的靈感。吳宇森記得當年在影院看這部戲地時候,那個鏡頭令他雀躍起來叫好一一用“小炮”從站立不動的寺廟佛像的腳面開始向內摳著往上拍,鏡頭焦距不停密集的向內微調,儘管在當年的機器條件下,拍出來的效果有點模糊,但是依然令觀眾產生了一種奇特的視像錯覺,就好象那窺視芸芸眾生的石刻佛像彷彿活了一般,傲立於世間,給人以震撼。

拍靜態事物拍出了動態的感覺。鏡頭裡的“佛像”彷彿身體前傾著象鏡頭這個方向招手,然後又伸手指著藍天一樣一一這個拍攝手法在當年那個思想僵化、藝術理念單一的時代簡直是不可想象的“創新”,但是吳宇森認為那可能是當時攝影器材落後、膠片不足導致攝影師不得不這麼拍才誤打誤撞拍出地這種效果。

不過這個鏡頭給了吳宇森很大的啟發,後來他很喜歡在作品裡使用這種創作理念一一在靜態中尋找符合人物心理語言和節奏的動態,同時也在動態中尋找一種能昇華主題引人停下來思考的靜態。比如他經常使用的“放白鴿”這一招,實際上也是在靜中求動,展現出強烈的對比意識。

攝影師劉偉強的這個鏡頭,無論是在創作技術手法上和構圖用光上。還是在機器和所用膠片的質量上,比吳宇森當年看到的那個鏡頭好了不知道多少倍。所以吳宇森在監視器上看到的效果也令人興奮不已,要不是顧忌著有人正在收音,吳宇森簡直忍不住要開口轟然叫好。

整幅旗幟竟似突然活了過來。變成了一個用慈悲憐憫的目光注視著殺戮場上一切的仙人的感覺,染滿鮮血的旗布在鏡頭裡微微的搖曳著。產生一種奇幻的動感,好象在悲傷的訴說著什麼。

鏡頭意猶未盡的停留在旗幟上血漬最多的部分。吳宇森突然覺得手上一向穩定的劉偉強很失水準的搖了搖,鏡頭裡的景物忽然模糊了一下……

“Cut阿強,你搞什麼鬼?亂動什麼?這個鏡頭還沒拍攝完呢”吳宇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