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時天色太早,許多人尚未起身,山道上行人稀少,玉燕施展輕身功夫,一路竄山越澗,迅逾猿猴。越往上走,人煙越發稀少,雖然有時遇見山民或僧人,但這些人有的自身便懷有絕技,有的是長年住在山上,自己雖不會武功,但卻見慣了這些會武的高人,便是見玉燕縱躍如飛,也都不以為異,至多不過多看兩眼罷了。
這樣一來,玉燕越發沒有顧忌,更加快了腳程,晌午方過,玉燕已來到金頂後山,遠遠望見萬株松樹,玉燕方才放慢了腳步。
這座大松林以內便是武林中萬人景仰的紫雲庵,靜因師太清修之地。
靜因師太雖然在武林中威名極盛,但其實不是峨嵋掌門人。
峨嵋派乃少林別支,武功注重內外兼修,不過仍以內功運氣等為主,不似少林派專重外家功夫。
峨嵋派門徒多為僧人,當代掌門人乃是“錫瓦殿”主持善持禪師,論起輩份來仍是靜因師太的師侄。
靜因師太在三十年前多在江湖行走,專門除強去暴,手上清除了不少著名的江湖豪客,因此威名昭著,一提起峨嵋靜因師太之名,許多人都要顧忌三分,哪怕是三歲小童,妙齡弱女,身旁只要帶著紫雲庵一塊竹牌,走遍天下也沒人敢碰一碰。當時武林中隱然公認靜因師太為西南武林領袖人物。
近十年來,靜因師太雖然少有下山,但她的徒弟呂曼音卻儼然成為第二個靜因師太。武功之高,和脾氣之怪,俱與當年靜因師太無異,而更有一樁令江湖人物為難的地方,便是當年靜因師太出山時,年紀已有四十多歲,雖然愛管閒事,性情高傲古怪,但為人卻極能憐貧恤老,心地又極慈善,待人接物,都極謙和有理,除非遇上大惡巨兇之人,她難得出手傷人的。綠林中人雖然敬而遠之,倒也並不太怕她,乃是知道只要自己行事未過分,靜因師太也並不一定趕盡殺絕的。
這位呂曼音可就大不相同,她不特不像靜因師太那麼慈祥,簡直就有點不講理。綠林朋友有句話,道:“凡是自吹親眼見過呂曼音的人,如果身上沒帶殘廢,那麼就定是吹牛撒謊。”這幾句話多少有幾分道理,因為呂曼音從來下手不留情的。
呂曼音比吳玉燕年紀大不了幾歲,入門時間前後也只相差數年,但功夫卻比玉燕高出許多,一來呂曼音是名武師呂公秋獨女,從小呂公秋便處處留意讓她培育鍛鍊,比玉燕從小受父母溺愛,嬌生慣養不同。二來呂曼音生就一副練武的骨格,便是內行中人所謂“生成練武的胚子”。此乃先天生就,非人力所能勉強的。三則玉燕生性柔弱,不比呂曼音性剛好勇,這也是她性格上的弱點。有了這三個主要因素,玉燕在武功進境方面和她這位師姐比較便相差甚遠了。
且說玉燕來到松林外面,便停住腳步,先坐在石上休息一陣,方理好雲鬢,整了整衣襟,然後才緩步向林中走來。
原來玉燕知道乃師生性好靜,尤其不喜女孩兒家慌慌張張的,再說師姐呂曼音又最愛對她擺出大姐姐的架子,便是平素無事也要挑出些不是來批評幾句。玉燕先前奔跑了好一程,不免有些氣喘心跳,自覺臉上泛紅,她怕呂曼音又會批評她內功沒有到家。玉燕一面想著一面走,尚未走出松林,老遠便聽見猿猴吱吱的叫聲。
原來靜因師太養著兩隻猿猴,公的叫做小善,母的叫做小信,這兩隻猴子跟隨靜因師太日久,都深通人性,曼音和玉燕二人平日都愛逗弄這兩隻猴子作耍,這時玉燕聽得猴子吱吱叫聲,正覺心中一動,跟著前面不遠處又傳來一串銀鈴似地笑聲,玉燕聽出是師姐聲音,便知又是曼音在調弄兩隻猴子了。
玉燕走出松林,便見師姐呂曼音半躺半坐的靠在山石上,赤著一雙白足,一雙草織芒鞋脫在地上。一頭長髮被散在腦後,正仰起臉逗弄樹上的兩隻猴子。
那兩隻猴子在樹上跳上跳下,曼音手裡揀了一堆松子,用打暗器的手法向兩隻猴子打擊。小善小信跳躍著用手去接,一面吱吱叫著,似乎欣喜異常,連玉燕走來也俱未發覺。
曼音似乎也全神貫注在猴子身上,竟未發覺玉燕走來。她此時正半偏著頭,玉燕只看得見她半邊帶著笑容的臉孔。玉燕見他們玩得有趣,也沒叫她,便站在一旁觀看。
曼音擲得快,小善和小信也接得很準,接住了便向曼音擲回,曼音又伸手接住打去,如是者來回不已。曼音咯咯地笑著,小善小信也吱吱大叫,玉燕不禁在心裡暗歎,如果自己能像曼音那樣無掛無慮,消磨山中歲月,那有多好,偏偏如今事情緊在碧雲莊上,手足情深,自己哪能忍心本管,只此一念,不知要生出多少煩惱。這也許是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