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8部分

忽略了住房的投資屬性。有限的土地供應不抵市場預期所推動的需求力量上漲。

我們還應清楚地反思,過去的幾年來,我們曾一味地批評開發商所謂的“暴利”和“捂盤”,讓其成為“過街老鼠”,以為開發商“迫於壓力”會下調價格或釋盤放量,但事實證明,在利益激勵面前,人人都是投機者。

幾年的教訓告訴我們,調控供求,必須靠改變人們的激勵因素,而不是道德勸誡。

過去我們曾認為住房市場化能解決所有老百姓的住房問題,所以在民生性的廉租房、經濟適用房上重視不足。但是,市場並不提供免費蛋糕。

2007年8月初國務院出臺《關於解決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難問題的通知》以後,政府明確了其公共服務職能。隨後,央行與銀監會聯合出臺了《關於加強商業性房地產信貸管理的通知》,既從供應上抑制住房開發,也抑制購房需求,找準了房市干預的切入點。

●爭論一度將政策引入歧途

按照央行《通知》來看,貸款主體應以個人為單位,因為檔案中從來就沒有提及家庭。

然而,一場關於以個人還是以家庭為貸款主體的爭論被媒體“炒”起之後,對政策的理解便發生了偏向:一些中小銀行為拓展市場,率先以個人為單位;以中國建設銀行為首的國有商業銀行則表示要以家庭為單位。同樣的政策,不一樣的理解。國有大商業銀行以家庭為單位,可能試圖藉機消除潛在的危機,相比之下,中小銀行的風險可能要小得多。除此之外,國有商業銀行在執行宏觀調控政策時顯然會比中小銀行更多地考慮央行的調控意圖,甚至是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