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3部分

人品 請在a、b、c、d中選擇正確的答案

更新時間:2007…10…27 11:47:29 本章字數:1832

請在a、b、c、d中選擇正確的答案。

1.下列哪項敘述是錯誤的?

(a)主觀主義者可能也是相對論者。

(b)相對論者也可能是客觀主義者。

(c)絕對論者也可能是主觀主義者。

(d)客觀主義者也可能是絕對論者。

2.如果就像薩特的存在主義所說的,“人要為自己的熱情負責”,那麼無論我們做什麼,我們都:

(a)違背了自己的意願。

(b)沒有經過思考。

(c)是自由的。

(d)是出於對上帝的蔑視。

3.薩特宣稱,對人類來說,“存在先於本質”,換言之:

(a)當人們理智的時候,他們才符合人類的本質。

(b)根據上帝的指示,人們在本質上是註定要存在的。

(c)人類可以自由選擇,甚至選擇不以任何方式做任何事。

(d)人類是自由的,可以透過自己的行為而成為自己所願意成為的任何角色。

4.薩特說,“根本沒有人類本性這種東西”,他的意思是:

(a)作為具有自我意識的生命,我們可以決定而且確實決定了自己成為一種什麼樣的生命。

(b)人類沒有辦法選擇是痛苦還是絕望。

(c)人類不具有可以從在生物角度把他們歸為一個物種的遺傳特徵。

(d)存在主義認為上帝的存在只是道德判斷的先決基礎。

5.康德說,一個行為符合義務並不能令它成為道德行為,當執行者只為了盡義務或因為這是他的義務而做,他的行為才是道德行為。康德這樣說是為了表明:

(a)一個人行為的後果可能是好的也可能是壞的,一切取決於這個行為產生了多少快樂。

(b)出於自由意願而做的行為永遠是道德行為。

(c)一個行為的道德價值是由執行者的動機決定的,不是由這個行為的結果決定的。

(d)出於自身利益的行為不同於根據準則而做的行為。

6.康德認為,決定一個行為是否道德的關鍵是這個行為所依據的準則,而不是這個單獨的行為本身。因為:

(a)根據定義,一個個體行為是不可以被普遍化的。

(b)我們的行為總是依據這樣或那樣的準則。

(c)沒有準則,我們將無從知道應該怎樣做。

(d)我們的準則是行為的客觀法則,是我們行事的基礎。

7.根據康德的觀點,一項具有無法被成功普遍化的動機或目的的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