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3部分

託孤之誼,他的意見當被採納。

第五. 革命黨風起雲湧,如果清廷不採納他的主張,就可能使改革派(立憲派)轉投革命派,那樣將對載灃更加不利。

然而,儘管袁世凱做出如此激進的選擇有諸多站的住腳的理由,但最終的結果卻遠遠偏離了他的設想。

載灃雖然對袁世凱動了殺機,但殺一個軍機大臣,畢竟還是需要有個罪名的,可人家袁世凱所作的事情是啟奏,是上書,都是法律允許範圍內,盡一個國家重臣的本分,你可以不同意人家的意見,但總不能直接把人家殺了吧。

於是,載灃和光緒的隆裕太后思忖再三,先找來了首席軍機大臣,慶親王奕劻進行商議,說我要殺袁世凱,您看如何?

這奕劻雖然擁有愛新覺羅的皇族姓氏,但卻屬於旁支的旁支的旁支,從乾隆那輩就旁出去了,其實是一個庸碌無能之輩,官居要職,卻沒做什麼大事,能上史書的就是代表清政府簽訂了《辛丑條約》,只不過同時代的皇親國戚們還不如他呢,所以陰差陽錯的成為了晚清重臣。此人與袁世凱交好,有說是袁世凱重金賄賂了他,有說沒有袁世凱他更什麼也幹不了,總之,他離不開袁世凱的幫助。所以當聽說一把手要殺袁世凱時,只是跪伏在地,瑟瑟發抖,卻不表態。

隆裕太后與光緒的關係自然抵不上珍妃,但陪著光緒在冷宮中十年,怎麼能不對袁世凱咬牙切齒,所以,她要殺袁的心肯定更強烈,也更單純,是純潔的個人恩怨。所以,看到奕劻在那裝傻充愣,即勃然大怒,說你個老小子行還是不行的,說個痛快話。

奕劻看躲不開了,才吭吭哧哧的說,這可不是小事啊,袁世凱也不是好惹的,咱聽聽張之洞的意見吧。

載灃得不到奕劻的支援,只好召見張之洞,張之洞和奕劻年齡相當,但做過的實事那就多了去了,單看這哥倆的履歷,也能看出漢族與滿族大員之間的能力差距。張之洞比袁世凱年長很多,為官也早,官位也高,自然不是袁的黨羽,和袁共事的時間也短,沒發現他們有什麼交情,但能力高低,老先生心知肚明,袁世凱屬於大清朝的“擎天白玉柱,架海紫金梁”啊,俗語道“欲加之罪,何患無辭”,而載灃甚至“辭”都懶的找了,邏輯簡單到,我認為你想篡權,所以你就得死。老爺子當然明白這是滿漢權力之爭,但於情於理於公於私,他都不能看著袁世凱殺頭,一是唇亡齒寒,自己作為漢人大員,以後的日子不會好過,二是國有法度,豈能濫殺功臣,三是國家處於亂世,庸才治國,國將不國。

但讓老爺子直接頂著攝政王幹,他還真沒這個膽量,畢竟這是皇權時代,攝政王是當時皇權的代表啊,於是說道:

“國家正是大喪期間,皇上歲數又小,國家本來就不穩定,這時候殺大臣,恐怕有損國家穩定,後患無窮啊,我看找個理由讓他回家算了”。

載灃又徵求其他幾個軍機大臣的意見,結果大家也不主張殺袁。

現在基本情況是,幹實事的,不管是滿人漢人都不支援自己,而不幹實事的是非要殺袁而後快。可幹實事的除了奕劻這個旁支的旁支的旁支外,都是外姓人,而不幹實事的卻有著比較純正的愛新覺羅血統,而載灃現在最怕的就是皇權被外姓人拿去,載灃可犯難嘍。

要說,這載灃的政治智商也實在是不高,這麼件殺人的大事,你整這麼多人問計,鬧的滿城風雨人家袁世凱能不知道嗎?那麼手握重兵,得到了軍機大臣及外埠重臣廣泛支援的袁世凱,在得知攝政王欲殺自己而後快的訊息後,將做何打算呢?

1909年1月2日,寒風刺骨。袁世凱心事重重,但還是按時到內廷來上班,自載灃上任後,每天都要召集這幫軍機大臣們開會,也不知道他商討了什麼。剛走到門口,被當值太監攔住去路,此人竟然也是袁世凱的人,袁世凱的耳目之多,散佈之廣可見一斑。這個當值太監偷偷告訴他,攝政王今*形於色,聽說嚴懲的諭旨馬上就要下了,具體是什麼內容我還不清楚,但恐怕對袁大軍機不利,還是不要進去了,快想辦法。

袁世凱二話不說,跑回家來,收拾行裝,即在張懷芝等人的保護下前往火車站,投奔身在天津的直隸總督楊士驤,此人是袁世凱的親信。為防不測,袁世凱不敢到天津本站下車,而是提前一站讓張懷芝給楊士驤打電話,讓他派人來接。楊士驤倒還鎮定,他接到電話後讓袁世凱萬萬不可來督署,也不能讓人看見他的行蹤。正當袁世凱氣惱之時,楊士驤的親信帶來了北京的最新訊息,說袁世凱“罪只及開缺,無性命之虞”。袁世凱聽後這才長舒了一口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