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34部分

區的黨政幹部,從事培訓工作。

國民黨八屆五中全會中,透過“光復大陸指導綱領”,公開倡言,“為反攻復國開路,貫徹革命任務。”

寧靜的寶島,無復寧靜,好象“反攻聖戰”,已迫在眉睫。蔣先生不斷接見外國記者,重申“我可獨立反攻,蘇俄不會干預”,“國軍一旦開始反攻,三五年內底定全國”等信念。

北京宣佈:國軍游擊隊九批,計一百七十二人,曾先後在大陸沿海海豐、惠陽、惠來、台山等地登陸,遭到擒獲,證實,臺灣蠢蠢欲動,並非只說不練的宣傳攻勢。

大陸出現經濟困難,中、蘇關係惡化,誠然,有利於國軍採取行動的時機。單靠臺灣一島的力量,想旋轉乾坤,蔣先生儘可舌燦蓮花,畢竟曲高和寡。

解放軍可以放手讓國軍在閩粵沿海登陸,受地形限制,機械化部隊根本無法在這一邊的山區施展。遇到優勢兵力的圍殲,國軍頓成甕中之鱉,山東之役的故事,即會重演。

國軍總兵力,號稱六十萬,如傾巢而出,臺灣空虛,分兵出擊,寡不敵眾。退一步說送一個野戰兵團,約十至十五萬人,強行搶灘登陸,暫且不提海軍支援,哪來如許規模的渡海工具?登上去,後勤補給又怎麼辦?後繼部隊,如何運補?

蔣先生寄希望於“大陸同胞揭竿而起”,這是一廂情願。曹聚仁說:

“在大陸的中國人民,從心底期望中共政權能夠鞏固下去,他們體會到他們的幸福是和中共共存的,他們不願意再看到一次內戰或對外的戰爭。沒有人再提起蔣介石,也沒有人想到他,會想到蔣介石的人,事實上已經不存在了。”'5'

毛先生的聲望,在絕大多數人心目中,依舊是“紅太陽”,困難只是暫時的,想“揭竿而起”的那一批,早在“肅反”運動中,蕩然無存。

蔣先生的一言一行,北京方面,冷眼旁觀,可是並不重視。倒是,華盛頓的年輕總統,沉不住氣了。這年(一九六二年)八月,肯尼迪提出警告,他說:“國軍如對大陸採取軍事行動,那等於自殺。”臺灣此舉,將違背《中美協防條約》。'6'

臺北出版的英文《中國日報》(CHINA NEWS);毫不隱諱地,予以揭載,官方或半官方的中文報紙,奉命一字不提。

自朝鮮戰爭以後,美國先中立臺灣海峽,杜勒斯籤的協防條約,比杜魯門的中立化,雖有進步,華府卻是個現實主義者,奉行決不輕易陷入中國內戰泥淖的原則。國軍的任何行動,悉在美軍協防司令部的監視下,它們的殺手鐧是,從汽油、零件,到彈藥補給,最多僅有兩至三個月的貯藏量。國軍輕啟戰端,肯尼迪指為“自殺”,一語雙關,自非過甚其詞。

迫於形勢,一場虛張聲勢的“反攻聖戰”,繼停止徵收國防捐,而悄然收場。

肯尼迪不僅反對國軍輕舉妄動,甚至有意和中共改善關係。遠東助理國務卿希爾斯曼(Roger Hils…man)倡“圍堵而不孤立”之說,羅斯福的遺孀艾蓮諾以美國聯大代表團成員的身分,建議中共代表中國,進入聯大。上列政治氣球,臺灣的反應,難堪其次,生時移勢易的驚恐是主要的。

一九六三年九月,蔣上將以行政院政務委員身分,奉命訪美,官方的理由為“會談中、美共同關切的問題。”背後的文章,那就只好盡在不言中了。

十年前,經國以總政治部主任訪問過美國,從心底裡,他對美國沒有好感,“五二四事件”,稍舒積鬱。但也使他自己愈得不到美方的諒解,被迫韜光養晦,六載於茲。

喜不喜歡美國,是個人的情緒,任令情緒左右自己的意志,會阻礙事業的發展。因此,踏上征程,勢所必需。

時機上,“五二四”的記憶,一般美國人已經淡忘,正可藉此重拾舊歡。陳誠副總統的健康,日益惡的,經國為了接班,尋求美方的認識、諒解,有未雨綢繆的意義。

華府和臺北間,再沒有共和黨時的水乳交融的關係。未來的發展,蔣先生感到憂心忡忡,他自己聲言,光復大陸前,決不出國,這項外交任務,只好由經國擔任。

美國方面,瞭解臺灣的政局,正在加速新陳代謝的步伐,蔣先生是年七十七歲,身體再好,終究風燭殘年,欽定繼承人陳誠,不久於人世。所以,美方同樣有需要,對這位臺灣未來的掌舵人,有個熟悉、面對面瞭解、評估的機會。

經國此行,採的低姿勢,美方亦避免過事聲張,雙方會談內容,沒有公報,沒有共同宣告,原則上,皆大歡喜。

但蔣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