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簡短的談話,他說:“陳副總統逝世,在國家和黨來說,是無可補償的重大損失。在我個人來說,尤其是失去追隨了近三十年的導師。”
有人認為,這是經國的鱷魚眼淚.主要來自外間多年的傳說。
“你大概也聽到外面說我和經國衝突的謠言,這完全是匪諜在挑撥離間,散佈讕言。稍有常識的人,都能分辨絕無可能。從當前處境及奮鬥目標來說,團結就是力量,靜則安定臺灣,動則反攻大陸,都需要集中舉國意志,團結一切力量。從總統愛護提攜培植我來說,我一定要做一個最忠實的幹部,感恩圖報,鞠躬盡瘁。在總統領導之下,完成復國大業,凡有損這神聖任務的,絕對不容許其發生。從經國個人的才具與努力來說,這幾年,他的辛勤建樹,值得誇耀,無論軍中政治工作,無論退除役官兵輔導工作,無論青年運動,他都做得有聲有色.清清楚楚擺在大家眼前,我只有儘量幫助他,使他有更多的機會,也是使他負更重的責任,讓他發揮更大的才能,俾國家得到最高最大的利益。我和他還有什麼可爭可奪的。'13'
敵人最怕我們團結,一定要千方百計來製造我們內部糾紛,希望我們內部衝突、摩擦、矛盾、鬥爭,我和經國都負著相當責任,故共匪也集中目標於此,不斷地散佈我們二人間不協調的謠言。你回到香港去,如遇到此種談論,可以說明此乃子虛鳥有。”'14'
政治家的否認與承認,往往認真不得的,我們只能姑妄聽之。外間傳說,活龍活現,固找不到史料引證,陳氏雖去世,經國還活著,很多回憶錄之類的旁證,恐怕短期間,無法出籠,因此,我們僅能引用中國官場的一句老話,“事出有因,查無實據”來泰然處之。
陳、蔣有衝突,毋容諱言。衝突的內涵,可能是性格的、思想的、政策的。他們本來代表兩個不同的派別,不同的對立力量(Force),各人都有旺盛的意志,強烈的事業心。
陳歷史悠久,資歷雄厚,為蔣股肱之臣,經國後起之秀,為蔣氏哲嗣,年齡相差十二歲,很多看法上,產生“代溝”,本無足為奇。
蔣先生在兩者之間平衡,有時候,比較偏向愛子,使槓桿的另一端上揚,以私滅公,人之常情。
經國派特務機構,監視副總統兼行政院長,未免過分濫用特權。陳還以顏色,在政治部要求的經費方面,予以剋扣,稍失長者風度。
陳的權力超過經國,一方面感到嫉妒,因此杯葛謠言,相互交攻,譬如說陳某次邀胡適、梅貽琦、蔣夢麟、王世生四人,相偕南下中壢、臺中,參觀農復會的建設成就,馬上傳播出“高山四皓”的謠言,'15'播弄是非,附會構陷。
胡、梅諸位,是隱士,也負重望,但臺灣的政局裡,誰是擅政的呂后呢?蔣在世一天,陳誠能有林彪的膽量嗎?
經國手下如王升、江國棟之流興風作浪,無事生非,擴大對立面,自合情合理。
坐上國防部長的位置,經國已徹底掌握臺灣的軍權。根據“國防組織法”,軍令、軍政系統的管轄權,向由參謀總長和國防部長分享,這一制度,仿效美國,其用心在文人領軍。'16'可是,什麼制度到了中國,就象淮南的桔子到了淮北一樣,大變其質。俞大維做國防部長、參謀總長,權傾一時,現在經國出任,參謀總長等於部長的幕僚。
體制上,國防部長文職,如由軍人出任,必須辦軍職停役的手續,查遍資料,沒有經國卸任軍職的手續,換句話說,他仍舊是陸軍二級上將。
一九六五年九月,經國三度訪美。這次,系接受美國國防部長麥克納馬拉的邀請。
“這次蔣部長訪美,究竟與美國政府談了些什麼主要問題,新聞上未見有半點透露,從蔣部長與麥克納馬拉部長的聯合宣告上,也找不出什麼兩人會談的實質內容,‘所有這次蔣部長與美政府的磋商內容,都被高度的保持機密,在美國的報紙上,連臆測性的文章也不多見,只有蔣部長在單獨接見《華盛頓郵報》記者訪問時,作了一些屬於背景性的談話。”'17)
這段評論性的報導,說了等於沒有說,事實上,也沒有什麼機密可言。訪美是臺灣的主動,公共關係(Public Relation)的性質,遠勝其它。
經國所負的使命,大致是一九六三年的翻版。唯一不同之處,那次官居政務委員,現任國防部長,美國的總統,由肯尼迪換了約翰遜。中共爆破了第一顆原子彈,海峽兩岸的均勢,出現逆轉。
第二年三月,臺北進入每六年一次的政治季節,第四任總統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