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上山祈福
名聞天下的蜀中道教名山,林木青翠,四季常青,諸峰環峙,狀若城廓。自從漢代的張天師在此傳教以來,雲蒸霞蔚之間便沾染了許多的仙氣,神仙道人的傳說將這裡的歷史描摩得光怪陸離,讓人心生景仰之餘,也不免有些狐疑,於是,從古至今都有些好奇的人來到此山中,尋勝攬奇,總希望在崇山峻嶺,險峰絕壁之間,訪得只是在想象中存在的得道高人,如果有幸機緣湊巧,修成不壞的神仙之身,得脫塵世之煩惱苦悶,更是求之不得了。
千年易過,從漢初至明末,山上的道觀規模日益擴大,逐漸形成已天師洞為核心,包括建福宮、上清宮、祖師殿等數十間殿宇,香火興旺,非當年所能比擬。山上冷僻清幽,恆常不變,世間紛紛擾擾卻已換了不知幾朝幾代,亂世多如牛毛,盛世卻如鳳毛麟角,人民所受疾苦真是令有心人欷噓不已,可中國的百姓能吃苦,無論多大的委屈,只要能有個虛幻的神靈庇護,日子便也能熬得下去。因此這青城山在明末這樣的亂世卻自香火鼎盛,日日晨鐘暮鼓不絕於耳,道人們享受著吃不完的供養,倒比太平年間快活自在了許多。
話說這年冬天,正是崇禎正年,山上的道教聖殿………上清宮又值一年一度的打醮日,已連續下了連續一月的鵝毛大雪,雪積得有半人深,山路幾乎斷絕,可仍然阻攔不了苦難中的人們求仙的熱情和決心。在山下往上看去,人群如鑲嵌在白色大布上的深色斑點,在瑟瑟寒風中如蟻群般向山頂蠕動,人們瘦削蠟黃的臉上充滿了對神的敬仰和虔誠。自天啟年起,四川地區連年大旱,莊稼欠收,無數民眾在生死線上掙扎,朝不保夕,卻都捨得將最後一點糧食供養那些飽食終日的道士們,只為了換得些許苟活下去的慰籍。打醮日也是道士們接受供養的日子,連續三天的點燈*,所花不過錙銖,所得卻如山積。不過道士們的好日子已經快到盡頭,因為再過三年,就有個姓張名獻忠的草莽英雄崛起於距此千里之外的陝西,又在崇禎十二年開始轉入四川,大肆屠殺,幾乎將整個四川人民殺絕,這青城山上的道觀和道士們也難逃劫難,千年香火地轉瞬間成了斷瓦殘垣所,這當然都是後話了。
來打醮的窮人極多,富人卻也不是沒有,四川自古稱為天府之國,秦代便修建的都江堰灌溉了大半個川中平原,再加上發達的手工業,年景雖不好,對於那些富庶的人家來說,靠著往年豐厚的積蓄,也大抵可以維持著小康以上的水平,因此還僱傭得起一幫的僕人,丫環。上山的人群中,偶能見到一隊隊青灰色的暖轎,轎中坐著的就是些達官貴人們,他們無一不穿著厚重的冬衣,把肥胖的身軀死死的裹在貂皮大衣中,不時探出頭來呵斥著轎伕,可憐那些轎伕們,為了些許微薄報酬,在大雪地裡咬著牙,拼著命,深一腳淺一腳地蹣跚而上,遠處上清宮的天燈已經在清晨的寒風中點起,一盞接著一盞,穿殿過閣,連綿不絕,將人間的悲歡喜樂傳遞到那遙遠的天上。
有一頂轎子在所有的轎子中顯得頗為醒目,轎身為喜慶的大紅色,帷帳上畫了許多奇花異草,怪獸猛禽,轎子並不顯大,卻僱了八個轎伕抬著,似乎坐著特別的人物,轎子所過之處,香風陣陣,沁人心脾。轎簾掀起處,卻露出個面相嚴厲,衣著華麗的老婦人,對著轎伕大聲罵著:“小心點,別晃來晃去,你們這些鄉下的賤種,別把我的小祖宗給驚嚇了!”說著,還拿出一條長鞭朝她認為最不出力的轎伕背上抽去,將那矮小的轎伕衣服抽出了一條大裂縫,露出了其中單薄的內衣。轎伕卻連大氣也不敢出,只唯唯地點頭,更使了吃奶的力,在雪裡扎掙著。
卻有個稚氣的童聲勸著那老太太,“這麼冷的天,他們怪辛苦的,別罵他們了,這樣我聽著心裡也難受。”
說話的是一個年未及笄的女孩子,穿著大紅色的紫貂皮大衣,還覆著件蔥綠的孔雀毛披風,腳上蹬著大氈筒羊毛靴子,秀美伶俐,青春活潑,一雙黑溜溜的大眼睛在白皙的臉上轉動著。
“傻孩子你懂什麼,那些窮鬼,不打不罵不聽話的。”
“可是他們這樣真得很可憐,爹爹教導過我,要憐惜下等人,別讓他們太委屈了。”
“你爹爹也是書生氣十足,你別看這些窮人,如今對我們個個陪著笑,俯首貼耳的,那是因為我們有權有勢,得靠著我們混口飯。可一旦給了他們造反的機會,他們便會象野獸一樣撲上來把我們撕碎,你信不信?憐惜他們?等你有天落在他們手裡,看他們憐不憐惜你”
女孩子嘆了口氣:“奶奶也把人想得太壞了,您對我可不是這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