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95部分

礙於李定國、劉文秀實力雄厚,孫可望只得打消了“獨裁”野心,但內心卻耿耿於懷。

孫可望又苦思了一個辦法,他暗想:“名號既正,挾天子以令之,同類必不敢我抗。”

內部力量不均衡,沒有天然的責任感,使命感,無法使他們走向一體……當然,穿越者也非常明白,這幫子人還沒有真實性地逃離生存階段,眼光也無法穿透歷史的迷霧,一切選擇都以先活下來為基礎。

1649年四月孫可望派楊畏知為正使,與永曆帝談判“聯合恢剿”,並要求封為秦王。

李定國雖“揣知其奸”,但為實現“聯明抗清”的願望,“姑因之以自達”。

但是孫可望的要求卻被永曆帝及其臣屬拒絕。由此,李定國對孫可望的行為很是不滿。你看吧,這裡又埋下了分裂的種子。

鄭成功,現在還是個小渣渣,正在廣東揭陽、潮州一帶活動,在南澳等地招募兵員,連克潮陽、揭陽、惠來三座小縣城,招降當地一些武裝,壯大了自己,兵力擴大到數千餘人。

不過他此時還沒有吞掉叔叔輩鄭聯的廈門勢力,那得到1650年才有機會。

想要把老爹分散的大叔們重新聚集回來,還有相當長的路要走……

還有一股勢力,穿越者們不得不又研究了一下。

澳葡方面在擁立永曆政權方面,也是出過力的,甚至還赤膊上陣過。

永曆政權其實在成立當初,上上下下全是透著絕望。天主教也成為了他們的一種寄託,很多大臣和後宮人員都加入了天主教,這使得澳葡方面大喜。

當時的瞿安德神父,奧地利人,1646年到澳門,旋即被派隨軍支援永曆政權,此人深得永曆的信任,並獲准在宮中傳習天主教教義,使永曆宮中充滿了天主教氣氛。

這些援軍是另一個神父,義大利人畢方濟奉永曆之命赴澳求助而求來的。

當時,澳葡當局十分重視這個永曆政權,認為支援他對自己以後的貿易有利,於是很快便徵募得士兵300名,大炮數門,並以尼古拉??費雷拉為隊長,受同去請援的太監龐天壽統領。

這支援兵作用還真不小,一次出擊就打死圍城的清兵千餘人……這也讓參加攻城的清兵目睹和親身感受到火銃、火炮在戰場上的作用。

這玩意兒並不像明人使用起來那樣渣。

1650年尚可喜、耿繼茂攻打廣州時,也仿效永曆政權僱傭了荷蘭炮手……穿越者們又看到了荷蘭人那骯髒的影子,儘管他若隱若現,但一直存在。荷蘭人妄圖替代葡萄牙人的勢力,支援了滿清……

當然這是穿越者們還沒有來的歷史上發生的。

澳門耶穌會士曾商請瞿紗微神父,勸入教之王皇太后上書羅馬教宗及耶穌會會,因此,王皇太后遣使赴澳獻祭後,即籌劃遣使赴羅馬進謁教宗。

王皇太后,聖名赫烈納(helena),簡稱烈納,她本非永曆帝的生母,因是熹宗(天啟)之妃,王后死,進位為後,既然是先帝之後,於禮制便視為在位皇帝之母。

這次使命原打算由龐天壽完成,但是王太后考慮到他年事已高,恐難長途跋,而且他是永曆朝廷的主要支柱,不能離開。

後改派宮中耶穌會士卜彌格代表前往。

第一個出使歐洲的明人登上了歷史的舞臺,儘管他早被人們遺忘了……為了使歐洲更為直觀地瞭解南明朝廷,司禮太臨龐天壽特命年輕官員陳安德攜帶永曆阜帝的親筆信函與卜彌格同行,陳安德遂成為第一個赴歐洲的“中國外交官”。他的故事以後再講。

穿越者們認為,永曆遣使赴歐洲,其真實目的有兩個:一是向教會國家表示明王朝忠於基督教義,二是爭取歐洲對他的抗清鬥爭的支援。不僅要爭取到道義上的支援,而且希望獲得大炮。

這也是穿越者們有信心用火炮火銃能換回女孩子的原因。

這時的永曆政權雖然控制了廣東地區,但清兵的強大攻勢,令其處境相當困難,這次遣使出訪羅馬,恐怕也是為挽救危局而作最後的努力。

最後他們沒有得到實質上的支援,葡澳方象徵性給了一百支火銃……葡澳方也看出這個南明不行了,轉而投向滿清。當然,這是後話。

資料查到這裡,穿越者們自認為研究透徹,分析到位。

至於北方那些此起彼伏的民間反抗事件和門派林立的反抗組織,他們決定先放一放。真的是實在顧不過來了。

1649的六月與以往的六月一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