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明人船匠分工明確,能夠熟練的運用著刨、錛、鑿等工具,小錘子也是上下翻飛;他們看見,明人船匠在一些榫鉚接聯的地方,熟練地運用了加裝釘鋦的技術;他們看見,明人船匠們也是不時停下來看看圖紙,那是三檢視,他們比比劃劃地商議著,貌似能看懂的樣子,當然不時的也要去詢問吳傑廠長。
吳傑廠長觀察了一翻明人船匠的工作過程,心中斷定,這和現代社會里生產加工全木帆船的工藝區別不大,就算有差異也是材料和工具上的不同。
可是這些明人船匠的工作態度值得表揚,認真而投入,一言不發。
吳傑廠長只是隨便轉轉,並不是充當監工的角色,但是卻讓明人船匠們緊張。
安江造船廠的手段真是好生了得。單單這些工具就是好用之極,更別說那船材了……他們是如何能將各塊船材切割得如此準確?一塊兩塊如此便罷了……基本都是這樣,連預留之處都是一個標準……聽聞他們有一人多高的輪鋸,切割大木如切豆腐,真有此物?!
自從臺灣級定型後,自從受了吳傑廠長和樊修技術員的科普後,縱橫帆黨們,集體變成帆船愛好者,要親手建造了。
在正式開工建造飛剪船之前,他們在工棚裡開了一個會兒,最終選出了現場指揮,這時,已經過去了兩個小時。
然後他們對建造過程做了一番推演,場面開始有些火爆了。
沒辦法,大家誰也沒有建造飛剪船的經歷。
當初蒐集資料時,怎麼也找不到建造飛剪船的相關影片,所以大家都是摸索著來。
但明明是討論著建船的工藝流程,可不知道話題為什麼跑到飛剪船的船帆上去了,並且迅速分成了兩派,大明式帆派和西洋式帆派。
西洋式帆派都想笑了,說:“飛剪船是西式船型,你用上大明式帆,不倫不類吧?”
大明式帆派很認真地說:“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雙方吵得厲害,現場指揮本來有決定權,但是他也加入了爭論中,嘴炮對嘴炮一般是沒有結果的。最後他們只得請來了吳傑廠長。
“在飛剪船上用大明式硬帆?是指我們用現代技術改裝過的?”
吳傑廠長皺著眉頭想著,說道:“
這個大明式帆和西洋帆的最主要的區別是體現在帆纜系統上,大明式硬帆屬於縱帆類,受風效率高;可以繞桅杆轉動,能迎風,在順風和側風的情況下都能使用。
硬帆因為有支援骨,所以這個帆質量要求很低,就算破了很多洞也沒有關係。操作比較簡便,升降帆的時候不用船員在桅杆上爬上爬下,特別是降帆特別方便,而且桅杆通常可以放倒,從而增加了在惡劣海況下的安全性……
從同樣重量同樣面積的帆來說硬帆優勢大,成本還低了很多,特別是我們借用了現代技術……”
大明式帆派樂了,說:“你看看,這好處有多大……歷史上沒有,不代表我們不可以使用。”
吳傑廠長又說:
“也正因為這個大明式帆船採用的是硬帆,雖然在單位面積上的吃風能力超過西洋的軟帆,但是由於硬帆的材料本身的問題,導致了帆的面積方面根本無法和西洋帆船相比……就算我們借用了現代的技術也不行……這個是可以計算的,硬帆上的板條還是太多。
飛剪船上一般的帆面積做得非常大,桅杆又高,抵消了硬帆這個優勢,不過他們帆大杆高這也帶來了桅杆容易折斷的問題,因此西式帆船的桅杆上都有加強纜以穩定桅杆,但是這又使得風帆無法繞桅杆轉動,所以總的看來,這個西洋的橫帆在側風下的效率很低,但是,他們很聰明地用橫衍帆解決了這個問題,同時又在船首斜桅採用支索帆或大三角帆,而且西式帆船又發展出的翼帆進一步加快了航速。
這樣說吧,西洋帆船用帆的總面積戰勝了大明帆船的單位面積效率,一艘850噸左右的西洋帆船的總帆面積可以達到6個籃球場那麼大,而戰列艦的帆面積可以超過10英畝,記得最後一次帆船藍飄帶的獲得者平均速度已經可以達到16節左右,而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時候,燒煤的軍艦也不過就是這個水平而已。”
西洋式帆派說:“那麼,我們必須按照歷史的程序來發展吧?”
吳傑廠長說:“不是必須不必須的問題,是我們的漢唐集團能提供了什麼樣的材料問題,我說過,只要材料跟得上,以後的海洋,就是我們的海洋……不過目前,我們只能如此了,先把能建造出來的儘量建造出來再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