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認先知先覺的,經常喜歡繁華的道理,違背純樸,奪取道之末流,真實是愚蠢的開始。是以大丈夫立身處事,以厚道為本;不重禮節,以質樸為主;拒絕華朱,去除不合於道的表現,以嚴守無為也無不為的本色。?”
劉邦大傳……第一章 韓信背水奇陣
第一章 韓信背水奇陣
激戰數小時後,趙軍一直未能有效突破韓信的背水陣,將領們在力戰疲憊下,準備退回堡壘內。此時後軍部隊發現關口堡壘已為漢軍所佔,保壘上盡是赤色旗幟,不禁大驚失色。
軍事天才開創新局勢
魏國和代國被韓信征服,幾乎是楚漢相爭逆轉的最主要關鍵。
項羽雖擁有楚梁精華區,實際上樑國大部地區是在彭越的控制下,楚國也有不少地區是由友軍九江王英布、衡山王吳芮、臨江王共敖統轄。這幾個人在英布的領導下,對項羽已迭有怨言,忠誠度和向心力大減。
所以項羽真正掌握的區域僅彭城和江東地區而已,和劉邦掌握滎陽、關中、漢中相比,項羽並未佔到任何便宜。
如果中原魏、代、燕、趙再倒向劉邦,則雙方實力消長立見。雖然項羽曾努力想掌握齊國,但他返回彭城後,留在齊地的數十萬大軍仍為田橫所敗而退回楚境。
項羽和劉邦相同,缺乏獨當一面的大將,所以只得全力以赴地對付滎陽的劉邦主力了。
因此,真正的關鍵便在於劉邦陣營還有位富於獨立作戰能力的韓信。
當年蕭何拼命去追回韓信,的確有他的眼光。
中原地區原為三晉領地,項羽分封時,魏分為梁、魏,趙分為趙、代,韓國則由項羽統轄,韓王成了傀儡。
項羽雖統有梁、楚之精華區,但在彭越的游擊戰下,他對梁國的北半部早失去了控制力。
劉邦陣營據守滎陽,實際上已統有韓國的絕大部分領地。如今韓信又征服了魏和代,中原地區便只剩下趙國了。
韓信在中原地帶的經略愈成功,楚漢對抗中的劉邦便愈擁有優勢。
因此最重要的關鍵在趙國,如果韓信再取得趙國,項羽便愈來愈危險了。
劉邦在楚國強大的壓力下,仍支援韓信三萬兵力,主要原因便在於此。
但韓信並非劉邦嫡系軍團,所以很難被完全信任。特別是他平定魏地後,羽翼漸成,因此劉邦特別派趙國客居長老張耳前來協助他,也多少能發揮監督作用。
除此之外,劉邦也常調回在韓信陣營的漢軍,如此一方面可以對抗日益增加的楚軍壓力,一方面更可以稍稍壓制韓信勢力的過分增大,以免影響劉邦陣營各集團力量的均衡運作。
進軍井陘口,韓信兵臨趙境
趙國原是中原的軍事強國,在統一戰爭中遭受的打擊也最大。因此在後來起義戰爭中,趙國一直未有突出的表現。
不過決定秦國敗亡的關鍵戰爭,仍發生在趙國的鉅鹿,雖然這場戰爭的抗秦主角是項羽的楚軍,但趙國仍是矚目的焦點。
領導趙國參與鉅鹿大戰的,是來自魏國的客籍長老張耳與陳餘;但也在這場爭戰中,張耳與陳餘鬧翻了。張耳日後雖被項羽分封為趙王,但趙國的疆域因被分為趙及代而力量分散,所以當陳餘聯合代國的原趙王趙歇和齊國強人田榮的軍力時,張耳根本無力抵擋。他怨恨項羽未給他足夠的支援,因而投奔已據有關中的劉邦。
取得優勢的陳餘,乃迎接趙歇回趙,自己則出任趙國宰相而實際掌握統治權。
陳餘和項羽素有怨隙,自然也不願依靠楚軍,於是他和齊國田榮組成第三勢力,企圖和項羽、劉邦均分天下。
田榮被項羽擊敗後,劉邦曾想拉攏陳餘,但陳餘提議先殺張耳再談。
由於南征在即,劉邦只好以面容類似張耳的死囚頂替,以取得陳餘的加盟,解除徵楚戰爭中的後顧之憂。彭城大戰後,劉邦退守滎陽,陳餘也發現張耳未死,便又背叛劉邦而和齊國的田橫組成連線。
韓信在攻滅魏國和代國後,接下來的目標便是趙國了。特別是張耳,更積極地想要和陳餘一決雌雄。
這時候,楚漢相爭已進入第三個年頭。
冬十月,韓信和張耳率領兩萬餘兵力進擊趙國。
陳餘和趙歇的京城在襄國,屬今河北省西北,約位於石家莊附近。
韓信軍隊要由魏國的平陽北上到代國的閼與,在進入河北平原前,得先經過太行山脈。軍隊要越過山脈是非常不容易的,因此必須選擇穿越山脈的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