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羽便令項悍拜陳平為都尉,賜金20鎰,儼然已成為獨立軍團的將領。
但不久劉邦再度逼迫司馬印投降,這一次連魏國的長老們也紛紛向劉邦靠攏。
項羽的主力部隊正陷於齊地泥淖中,因此他對殷國的變局非常生氣,下令嚴厲懲罰失職人員。
陳平首當其衝,為了保命只好封其金和印,派使者歸還項羽,棄職逃亡。
由此可見,陳平仍是位不貪心又重名節的人。
陳平隻身逃亡,並打算渡過黃河,脫離楚國控制區。不料渡船伕見陳平一表人才,又獨身一人在外,料想其身邊必懷有金玉寶器,眼中遂露出兇光,準備殺害陳平。
陳平由船伕行動中看出自身危機,立刻將衣服脫光並走到船頭,表示想幫忙划船,藉此讓船伕瞭解他空無一物,果然很驚險地逃過了危難。
渡河後,陳平立刻投奔修武的漢軍陣營,並經由魏無知的推介而晉見劉邦。
於是中涓萬石君安排陳平與其他七個人同時入內晉見,賜食後,劉邦便表示:
“請先回預備好的宿舍吧!”
陳平立刻大聲表示:
“臣有事晉見漢王,所言之事不可以遲過今天。”
劉邦很驚異地注視陳平,直覺上認為這可能是位相當不錯的人才,乃下令特別約見陳平,與之深談。他發現陳平的智略及見識有不少和自己很接近,只是陳平卻能解釋得很清楚,不禁心中感到非常高興。
劉邦問陳平道:
“你在楚國擔任什麼官職?”
“臣曾擔任都尉。”
當天劉邦也立刻拜陳平為都尉,並令之為參乘,待在自己的身旁,出任典護軍的官職。
諸將聞之大驚,不少人向劉邦抗議:
“大王對今天才投奔我們的楚國逃亡之人,還未知其能力及忠誠度,便將之放在身邊,又讓他們來監護我們,這不太過分了嗎?”
劉邦笑而不答,反而更加表示對陳平的信賴。
陳平為此感激不已,恨不得馬上為劉邦效死。
其實,劉邦早看出陳平這種人自視雖高,但內心卻極端不安,如不特加恩寵是無法收其心的,因此才安排了這段特別的“信任秀”。
可見在用人方面,劉邦的確有大智若愚的才氣。
【陳文德說評】
老子《道德經·第二十三章》:“希言自然,故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經日。孰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況於人乎!故從事於道者,同於道;德者,同於德;失者,同於失。同於道者,道亦樂得之;同於德者,德亦樂得之。同於失者,失亦樂得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管理工作最重要的是制度化、正常化。一切成了自然,“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
如果光是在作“動員式”的努力,管理體系遲早是會出問題的。所謂暴風不會吹整個早上,下大雨不可能持續整天,即使以天地的力量猶且做不到,何況我們凡人呢?
從事於道者,將得道,從事於德者,將得德,失道失德者,自然也是什麼都得不到。
得到道者,道也自然會樂於親近之,得到德者,德也自然會樂於親近之。管理者不懂得主動爭取部屬相信他,自然也得不到部屬的信任了。
以個人條件而言,項羽比劉邦要好得太多了。尤其是攻進咸陽後,他已成為天下實際領導者。
但以身為一位管理者來說,他卻顯然地不勝任。因為管理者必須包容被管理者,使管理工作進入制度化、正常化,管理者的地位才能穩固而成功。
項羽的作為卻正好相反,他不但不去了解他所統有的天下,反而以個人意願和這些已臣屬為其部屬的勢力相對抗。他將天下炒得翻了天,又把各地方力量作大調動,所以才短短時間便同時和所有人敵對,難怪他要手忙腳亂了。
其實當時真正對項羽有威脅的,只有劉邦和田榮,而且兩人羽翼未豐,項羽若真有意封死他們並不困難。但項羽卻同時弄亂了周圍足以阻斷劉邦和田榮的舊有力量,讓敵我都亂成了一團,自然讓這兩股力量更有可乘之機了。
項羽和范增如果能一開始就全力圍堵劉邦和田榮,先爭取其他勢力的信任和穩定,則天下大勢可能會完全不一樣了。
劉邦在這期間,表現得的確比項羽要像一位優秀的管理者。該寬容時寬容,該豁出去時豁出去,該隱忍時隱忍,一切順應情勢的需要,反而使他度過了生命中的重大危機,而且開始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