鯁大臣不多,不過是亞父(范增)、鍾離眛、龍且、周殷等數人耳。
“大王如果能捐出數萬斤金,以反間計離間他們君臣之關係,增加他們之間的猜忌,便可徹底摧毀項王的力量。
“項王之為人一向耳根軟,心意不堅,容易聽信讒言,如此一來其內部將自相殘殺,我們可乘亂而舉兵攻之,楚國必破矣!”
劉邦頗認同陳平的策略,當場便贈送4萬斤金給陳平,任由他自己使用規劃,不必向劉邦作報告。
像陳平這種外表夠帥、心思夠密、計策夠毒的人,的確才是最優異的情報組織頭子。
間諜行事,必須完全秘密,因此也只有像劉邦這樣相信陳平的做法,才能讓情報組織完全發揮其功能。
楚漢相爭情勢逆轉的關鍵.便在這個策略上。
【陳文德說評】
老子《道德經·第四十三章》:“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無有入無間。吾是以知無為之有益。不言之教,無為之益,天下希及之。”
柔能克剛,以天下至柔的道理,方能駕馭天下至堅的東西。道體至柔,至柔至於無有,此無有則無所不入,因而“道”是無微不入、無所不至的。老子因而確信地表示,吾是以知無為而無所不為,這對天下是最有益的。此即所謂的不言之教、無為之益,而天下人真正懂得這種道理的少之又少。
老子學說中所謂的順其自然,絕非放任或大膽妄為,反而是要更小心審慎地體察自然之道。凡是自然中的春、夏。秋、冬的迴圈,陰陽五行的變化,陰陽晴雨的交錯,生物成長中的質變和蛻變,食物鏈中的相生相剋,都須仔細覺察自然變化和人事變化間的關係。道乃天下之至柔,順乎此自然之道者,可以克服天下任何至堅的力量。
隨何說服英布時,體察了英布和項羽間的矛盾關係,以及其心態的可能變化,最後更以“致命一擊”強力逼迫英布作反叛的選擇。
劉邦用人的習慣可能沒有任何華麗的技巧,更沒有虛偽的繁文縟節,甚至有點粗糙而不修邊幅。在洗腳時接見英布,吃飯時約談張良,雖然會讓人有“無禮”的傷害,但劉邦卻深切瞭解人心,因此他給大家真正的實利,以及和自己沒有差別的待遇。由於他大而化之的個性,使一切顯得自然而不造作,更使英布和韓信這種血性男子完全感動。
劉邦的領導和指揮作戰能力雖然不如項羽,但他能深深體察自然人性的作風,卻使英布和韓信更為誠服。
張良對分封諸侯事件的分析,不但深入各階層人性互動和自我條件變化的道理,也解開了劉邦和酈食其過分講求世俗道理之盲點。
陳平的離間之計,更緊緊抓住項羽的弱點,加上劉邦對間諜工作閉著眼睛完全相信的豪氣,都正好切入了人性中不為外人道的特色。
這些人世間至微、至小、至卑、至賤的小地方,卻是輸贏勝負的轉折關鍵。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其是之謂乎?
劉邦大傳……第三章 棄守和反攻
第三章 棄守和反攻
陳平故意組成2000名婦孺隊,從東門逃出。項羽判斷劉邦藏於其中,立刻下令包圍攻擊之。果然見到劉邦坐在漢王的座車上迎面而出,並大聲表示:“滎陽糧食已盡,漢王向楚軍投降。”
和談中製造機會
雖然中原變局和江南動盪的情勢使項羽陷入不利,但滎陽戰場上的優勢卻讓項羽有個盲點,認為只要攻破滎陽,劉邦的勢力便會被徹底摧毀。
項羽在4月中旬便親臨滎陽戰場,準備全力猛攻。
“攻下滎陽,我們便可獲得全面勝利!”
劉邦也幾乎盡其所能地防守滎陽,他將大多數兵力部署在滎陽及前哨站的成皋間,以此一犄角陣式來阻擋楚軍的猛烈進擊。
但老經驗的范增很快就發現漢營防守陣線上的弱點。
在滎陽東北方的黃河邊,有個名叫敖倉的城市。
自古以來,這裡便是關中各地運送糧食的庫存站,因為當地有個非常大的穀倉,所以城市便命名為敖倉。
蕭何從關中轉運來的漢軍糧食都囤積在此處。
但這裡只是個黃土高原上的小土丘,四方雖有足夠的防禦工事,但它和滎陽、成皋間卻是個臺地,沒有可以駐軍防守的屏障。
為了糧運的安全,劉邦仍採用一般的市道設施,用土牆來作保護,以防範敵人的突擊搶糧食。
但對於強勢的敵軍而言,這種兩道的作用十分有限,反而很容易被切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