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項梁聽了大驚,立刻掩其口:
“不可亂講,是會抄家滅族的。”
項羽卻做做鬼臉,一副不在乎的模樣。
項梁以其豪氣干雲,也不禁受到感動,從此更認為項羽必是非凡之才。
據說項羽身材雄偉,力大無比,單手可以扛起鼎鑊,因此吳中的年青子弟,對他瘋狂著迷般的崇拜。
會稽叛秦,項梁奪取地方政權
由於項梁在吳中地區名氣頗大,早年流浪各地,途中又見聞不少,因此對時局大勢常有他獨到的過人見地,連秦王朝派任在會稽的郡守殷通,都不得不對他另眼看待,引為貴賓。
秦皇朝的會稽郡,統有春秋時代的吳、越兩國版圖,居民大約100餘萬人,轄區共有二十六個大小縣城,幾乎佔據了中國的東南半壁江山。
因此殷通在表面上權勢頗大,儼然是封建時代的一個君主。
不過,秦王朝是徹底的中央集權,郡守只是中央政府派在地方的代理人,負責替朝廷徵收租稅和勞役,權輕而責重,萬一有所延誤,只要中央一道諭旨,隨時都可能丟官入獄。
古代的通訊不發達,一個地方首長想要完全掌握各鄉鎮縣城之情報,其實是非常不容易的,因此必須借重地方有力之士來幫助他。也就是必須籠絡地方“角頭”,才能有效推動政令,對朝廷有所交代。
項梁在殷通的眼中,正是吳中地區的“大龍頭”,只要有項梁的支援,什麼事都好辦多了。
對於負責規劃此中央集權郡縣制度的李斯而言,會有這種民間非正式領袖的產生,實在是始料未及的制度弱點。
“連郡守大人都對他禮讓三分!”
殷通對項梁愈尊重,項梁在地方的聲望立刻水漲船高,因而也愈有影響力,殷通便不得不更依賴他了。
不久,這位民間領袖便成為會稽郡的“地下郡守”,其實際的影響力更大於正牌官派郡守的殷通。
對這種情況的繼續惡化,心裡最不安的便是殷通。他可真是有苦說不出。對項梁勢力的憂心與日增加,但對項梁的依賴性也一天比一天更形重要。
不久,便發生了不可避免的悲劇。
陳勝、吳廣起義的風潮,由江北迅速向江南漫延。
會稽郡也很快受其影響,一方面怕起義的叛軍南下徵糧,一方面也基於對秦王朝之怨恨,各縣城長老紛紛集合,商組自衛部隊,他們心中的理想領導人才便是項梁。
項梁自然也有這個意向,問題只在於時機到底對不對。深曉兵法加上謹慎作風,使他不輕易表露自己的野心,儘管地方長老一再暗爾,項梁仍只作不知,以等待一個更好的機會。
給項梁起義機會的卻是心中一直忐忑不安的會稽郡守殷通。
郡內情勢急速惡化,讓殷通膽戰心驚。他深知只要有人響應叛變,第一個遭殃的便是自己,就算秦王朝中央能派來援軍,恐怕也緩不濟急。
因此殷通決定先下手為強,不如自己主動響應叛軍,或許反而會得到地方長老支援,割地自立,成為一個諸侯也說不定。
狙殺殷通,叔侄聯手進擊
但自己是王朝派來的空降部隊,缺乏地緣關係,因此必須抓住幾個重要幹部,只要得到他們的擁護,起義絕對不成問題。
眼前最好的人物,自然是項梁了。但項梁聲望太高,一不小心,反而會被他取代,因此最好有另外一個可以牽制他的力量。
殷通想到了另一個楚部落地方領袖桓楚,桓楚勇猛而少心機,目前正好犯罪逃亡在外,如果由自己赦免他,桓楚一定會感激不盡,成為自己忠誠幹部。桓楚在楚部落中也擁有一定實力,正可用來制衡項梁。
但桓楚不知行蹤,當今之計,應先找項梁來好好商量。
項梁表面上仍一副謙恭忠誠的模樣,以免殷通對他有任何懷疑。
想不到心急如火的殷通,單刀直入便表明自己有意造反的心態:
“長江北岸及江西一帶已完全進入叛軍佔領下,此天亡秦之時也。我認為我們應先發制人,以免反為人所制,我打算在會稽郡城起義,並以你和桓楚為左右兩翼大將。”
項梁大吃一驚,心想秦王朝如此嚴厲的法制,一旦碰到危機反而因缺乏彈性,更容易迅速崩潰。
看到身為最高地方首長的殷通,對朝廷的忠誠度竟如此脆弱,項梁感慨良深。於是他以懷疑的眼光逼視著殷通,表現出一副不瞭解其心態的樣子。
看到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