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平也建議:
“如今韓信聲望高、勢力大,正是需要拉攏他的時候呀!否則過去的恩情都要前功盡棄了。”
劉邦立刻醒悟,但剛剛自己已表明不同意了,如果此時轉得不夠技巧,反而會讓韓信知道自己是迫不得已才答應的。
說過的話既然不能改變,劉邦靈機一動,隨即把口氣遲緩了下來。
“這傢伙也真是的,大丈夫既能平定諸侯,理應為真王,幹嘛還要作假王呢?”
所謂的假王是暫時代理的意思。
為了彌補剛才的失態可能被使者看在眼裡,劉邦特別派張良持印綬代替劉邦前往齊國,正式晉封韓信為齊王,並且指示他即日出兵南下攻打楚國的東北防線,以逼迫項羽撤軍自衛。
項羽派使遊說韓信
龍且的敗亡使項羽不得不正視問題。
他一向看不起韓信,想不到自己最得意的“右手”卻被韓信連根斬斷。
韓信如果領齊軍南下,項羽大本營的彭城立刻遭到直接威脅,這可不是彭越在梁地的游擊隊所可比擬的。
彭越不過疥癬之患,韓信可是心腹大患啊!
項羽很想火速擊敗劉邦,再率大軍回去和韓信一決生死,這才是西楚霸王一向的英雄本色。
可惜劉邦一直以靜制動,堅守不出,讓項羽真是英雄無用武之地。況且劉邦緊控敖倉糧秣,其後勤補給可謂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相反地,項羽的糧食已沒剩多少了。
項羽深知此時惟一的生機是全力和劉邦拼戰,絕不能分神去管韓信的事,因此不得不用安撫的方法來解除韓信在背後的蠢動。
但有誰能說服韓信呢?
盱胎人武涉自願前往。
由於盱胎在韓信家鄉附近,武涉自認對韓信頗有了解。加上他年少時曾苦學縱橫術,對遊說還頗有心得,因此他投入項梁帳下,希望能憑三寸不爛之舌而揚名立萬。
但自從項羽當家以來,根本是“天地之間,唯我獨尊”,一點也用不著和別人協調,使武涉的“縱橫術”幾乎要生鏽了。
現在機會來了,武涉自然急著想去發揮一下自己的長才。
“沒有人比我更瞭解韓信了,我一定可說服他歸附大王!”
但項羽仍不願讓步太多,他強硬地指示武涉:
“絕對不可以傷害楚國的威望,要讓韓信能心服我們啊!”
為顯示楚國力量,項羽便組成一個千人的龐大使節團,浩浩蕩蕩地向齊國出發。
理性訴求不如感性認同
武涉想以合理性的利害來說服韓信。
他以同鄉名義求見韓信,韓信也坦然地接見了武涉。
韓信與同鄉又曾是同事的武涉雖無深交,但也不是完全不認識,何況他又是楚王項羽的正式來使,自然也得以禮待之。
武涉希望以道理來說服韓信,以顯示楚軍的正統立場。他的遊說論點大致如下:
一、楚漢相爭的責任在劉邦
秦國因暴政而為諸侯聯合滅亡,雖然項羽功勞最大、力量最強,但他卻未以天下為自己獨有,反而依功勞大小而分封疆土給諸侯王,終使天下太平、士卒同休。
但劉邦卻興兵佔領三秦土地,更引兵出關而襲擊楚王,想要盡吞天下為私有。如此貪圖無厭的人實不值得韓信為之效勞,亦將為天下人所唾棄。
二、劉邦為人忘恩背義,不可深交
彭城大戰時劉邦被擊得潰敗,性命本已在項羽手掌中,後因項羽憐惜昔日交情而放他一馬,劉邦才得以逃生。想不到劉邦仍再度背約,又不斷偷襲項羽,這種領袖是絕對不可以信賴的。
三、劉邦對韓信只是利用而已
韓信雖以為自己和劉邦交情頗深,而盡力為劉邦作戰立功,但總有一天仍會被出賣的。
劉邦所以仍重用韓信,並非尊崇其才華,而是因為韓信還有對付項羽的利用價值。
四、楚漢相爭,韓信的立場將決定勝負
征服齊國之後,韓信的力量已不亞於項羽和劉邦,投向項羽則項羽贏,投向劉邦則劉邦贏,因此韓信不宜妄自菲薄,應以自己將來的利害來作決定。
但以劉邦的自私個性,萬一項羽輸了,韓信將是他下一個攻擊的目標。
五、建議韓信背棄劉邦,取得獨立地位,三分天下
韓信既然有這份實力,便應脫離劉邦屬下將領的地位,甚至可結合項羽去和劉邦談判,三分天下而共為諸侯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