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31部分

蜀漢屯田便不能不集中研究諸葛亮對屯田及農戰等的態度和具體措施。

盡人皆知,諸葛亮出來輔佐劉備,乃“受任於敗軍之際”,後來亮病死於渭濱前線,也是在兩軍對峙之時,所以諸葛亮一生事業,一直與戰爭相始終。亮之平生素志乃是為了給劉備父子重建劉漢政權,進而統一中國,其任務可謂至艱至巨。其一生所籌劃經營的也以務農運糧和練兵作戰為主,非戰無以達其宿願,不重視農業生產與軍事運輸就不能支援其以弱攻強的戰爭。從亮之治國行軍措施看,他不僅多次進行北伐,而且在每次出征之前,都致力於務農殖穀,令軍民衣食足而後用之。

建安十三年(208年),劉備收荊州江南四郡,始有一塊立足之地,他使亮“督零陵、桂陽、長沙三郡,調其賦稅,以充軍實”。

蜀章武二年(222年),劉備伐吳,大敗於猇亭,次年備死,亮輔政,“務農殖穀,閉關息民”。

後主建興三年(225年),亮南征四郡,“軍資所出,國以富饒”。

建興五年(227年),亮率諸軍出屯漢中,從此至亮死,他的主要任務是出師北伐和勸農積穀。他的事業固然建築在役使農民當兵納糧的基礎上,但他先農後戰的政策也是昭然若揭的。實際上,亮搞軍士屯田早已開始了。如《水經注》卷27《沔水上》說:

亮與兄瑾書雲:“前趙子龍退軍,燒壞赤崖以北閣道……頃大水暴出,赤崖以南橋閣悉壞。時趙子龍與鄧伯苗一戍赤崖屯田,一戍赤崖口,但得緣崖與伯苗相聞而已。

建興六年(228年)春,亮第一次北伐,揚聲由斜谷道取郿,使趙雲、鄧芝為疑軍,據箕谷。魏大將軍曹真舉眾拒之。亮身率諸軍攻祁山,前鋒馬謖敗於街亭,趙雲、鄧芝亦失利於箕谷。故趙雲退軍時,不得不燒壞赤崖以北閣道。至次年,趙雲即逝世。故知赤崖屯田繫於諸葛亮出屯漢中後不久,即已興辦。《通鑑》胡注云:“赤崖即赤岸,蜀置庫於此,以儲軍資”。這幾句話表明,屯田之地,往往設定糧庫,反過來說,有糧庫之地,也往往是屯田區。赤岸在今陝西留壩東北褒水西岸,往北距魏境之散關已不很遠,故諸葛亮選擇為屯田地點之一。漢中地區土質肥沃,氣候溫暖,雨量充沛,物產富饒,自然條件之優越,雖略遜於蜀郡,並不下於魏之淮河兩岸。從蜀往漢中運送軍糧,需翻高山,越峻嶺,遠遠不如在漢中就地屯田。但當劉備從曹操手中奪得漢中時,漢中人戶已被曹操及其將領遷走很多,故史稱劉備得漢中,只“得地而不得民”。在這種情況下,諸葛亮如想在漢中募民屯田,是不可能的,所以只能在漢中盆地和通往魏國的用兵要道興辦軍士屯田。諸葛亮北伐,動用的兵力達十萬以上,而從事轉運糧草物資的兵民又要兼倍於此。所以諸葛亮在漢中地區興辦的屯田地點,必然不在少數。《三國志》卷33《後主傳》載:蜀後主建興十年(232年),“亮休士勸農於黃沙,作流馬木牛畢,教兵講武”。黃沙在今陝西勉縣東、褒城南,當褒水流入漢水處。史既言亮在黃沙休士勸農,則黃沙為軍士屯田之要地,且屯田規模亦必甚大,故陳壽於《後主傳》敘及。在亮北駐漢中的六七年中,除了屯田、練兵、修橋、築路、製造運輸工具木牛、流馬以外,還建造了存貯糧谷的斜谷邸閣,集糧於斜谷口。為了彌補運糧的不足,甚至在軍事前線也分兵屯田,如《三國志》卷35《諸葛亮傳》載:

(建興)十二年,亮悉大眾由斜谷出,以流馬運,據武功五丈原,與司馬宣王對於渭南。亮每患糧不繼,使己志不申,是以分兵屯田,為久駐之基。

史既言亮將所能調動的軍隊全部調出斜谷,並分兵屯田,則屯田地點,當不限於一處。《三國志》卷26《郭淮傳》言:“諸葛亮出斜谷,並田於蘭坑。”蘭坑當在離五丈原不遠處。亮當懸軍深入敵境,與強大的敵人作殊死戰鬥之際,猶分兵屯田,以支援長期戰爭,說明其對屯田的重視,不僅不下於曹魏,且為史冊所罕見。這樣,怎能說蜀漢忽視屯田呢?亮在渭南屯田所使用的一切工具和種籽等,均需由後方攜往,而在刀光劍影、弩張馬嘶的狀態下耕作,自然難度很大,然而亮卻能使“耕者雜於渭濱居民之間,而百姓安堵,軍無私焉”。如此正正堂堂而富有紀律的軍隊,戰鬥力不可能不強,而亮羽扇綸巾、指揮若定的從容安詳態度,也表明蜀軍的糧食供應已大有改善。所以我們對蜀漢屯田的估價不能過低。當建安二十二年(217年),法正向劉備建策進取漢中時就已說過:“今策淵、郃才略,不勝國之將帥,舉眾往討,則必可克,克之之日,廣農積穀,觀釁伺隙,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