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霍光以大司馬大將軍領尚書事,輔佐昭帝。尚書原為少府屬官,其長官尚書令的秩位亦不過相當於縣令,職責是給皇帝管理文書。臣民上書,先由尚書拆閱,以決定是否上呈給皇帝。這樣遇有重要事件,不領尚書事的丞相事先就不知道。說明外朝丞相的實權已為內朝領尚書事的大將軍所取代。劉秀重建東漢政權後,鑑於權臣王莽篡奪政權的教訓,繼續削減相權,三公的權力更形下降,三公不領尚書事,尚書直接向皇帝負責。曹操迎獻帝都許後,以荀彧為漢侍中、守尚書令,一些軍政農經大事,曹操多與荀彧商議處理。荀彧推薦了許多人擔任要職。曹操所以能獨攬大權,並非由於他為司空和丞相,而是由於他手握強兵,這是權臣攬權的特殊情況,那時擔任御史大夫的郗慮,亦不過處處秉承操的意旨辦事而已。
曹魏三公並無多少實權,《三國志》卷24《高柔傳》言:
魏初,三公無事,又希與朝政。柔上疏曰:“……今公輔之臣,皆國之棟樑,民所具瞻,而置之三事,不使知政,遂各偃息養高,鮮有進納。誠非朝廷崇用大臣之義……自今之後,朝有疑議及刑獄大事,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