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中,幹嗎先急著現實你的心胸狹隘呢?
這話說的很有意思啊,楊玄感,你幹嘛急著顯示你那淺短的目光呢?
楊玄感倒也聽懂了,大度地笑了,然後就將此事按下不提。
稱帝的事情就不說了,反正楊玄感是一天都沒當上過皇帝,但李密的話卻揭示了另一個問題:救應的那些部隊就要來了,接下來怎麼辦?
沒錯,救援的部隊的確來了,而且……帶頭的是宇文述和來護兒。再順便說一句:來護兒,隋朝不世出之名將。
於是急得焦頭爛額的楊玄感連忙跑去找了李密,說哥們,這下怎麼辦。
李密再次(注意這個詞語)不慌不忙給楊玄感指出了“陽關大道”:隴右
隴右有個人叫元弘嗣,他帶著強兵駐紮。而李密認為,只要散步他謀反響應楊玄感的假訊息,然後一鼓作氣就能引軍西入,擺脫前來救援的精銳部隊。
那就走吧。
可是到了陝西的時候,楊玄感這小子就又沉不住氣了。當他看著弘農宮(這地方待考,估計是行宮)的時候,準備再好好打一票,樹立威望。眼看自己的計劃又要泡湯了,李密連忙一溜煙跑到了楊玄感處開始勸:
現在主公你靠著所謂的人數優勢到了這裡,追兵將至,怎能逗留?兵貴神速,要是被前後夾攻,大軍一散,到時候怎麼辦?
楊玄感揮了揮手,“自信”滿腹地把李密請了出去。
實踐證明,楊玄感的戰略眼光確實不如李密,大軍圍了三天,連這麼個破地方都沒能打下來,而其實打不下來還是次要的——關鍵是後面的追兵就要來了!
眼看自己手下這群烏合之眾,楊玄感真是鼻子氣歪,無可奈何,再想想身後的追兵,楊少爺連忙再次下令:不打了,趕緊走!
其實說到烏合之眾,我倒記起來了,一般的起義軍,無論是農民起義、地主起義,只要沒有經過專門的訓練,一般情況下,一支十萬人的農民起義軍往往只能勉強靠著人數優勢戰勝一支二萬人左右的正規軍,而如果是正宗的中央禁衛軍出馬,那起義軍們就只有投降的份了。原因很簡單——起義軍的戰鬥能力,實在是……
類似的事情就在八國聯軍侵華戰爭之前的義和團運動表現了出來,慈禧大媽不知道是不是戲看多了,連什麼“義和團戰士刀槍不入”的鬼話都相信,把那群大師兄、二師兄請到了北京讓他們打洋人,還下詔對各國列強宣戰。而所謂的“軍事行動”也不過是攻打別人的大使館。按理說大使館一個兩三層樓的破房子總能打下來吧;結果清兵圍,義和團圍,打了十天半個月愣是打不進去,等到西方列強來真的了,派了兵,慈禧大媽連忙又讓人往裡面送西瓜,還說什麼“量中華之物力,結列強之歡心”,真是讓人一聲嘆氣無從說起。
對了,順便說一句,據說當時的清軍、義和團們,凡是拿槍的部隊都有不瞄準的習慣,也不知道是不是火銃用慣了的緣故。
繼續吧,當起義軍氣喘吁吁地跑到了晙鄉,他們驚奇地發現:隋軍已經在那裡等了很久了。至於打仗過程就不說了,雖然楊玄感身先士卒奮力拼殺,可到底是胳膊擰不過大腿,起義軍獲得了一次大大的打擊。
還好,李密兄命大,沒死在亂軍之中,而是偷偷地進了關,但也不知道是不是老天想要苦其心志,連在戰場上都沒死的李密居然被捕快給捉住了。
頭號通緝犯,賞金十數萬,捕快如此積極敬業,也實在很正常。
起義造反,這樣的特種犯人自然得讓皇帝親自發落,而隋煬帝很明顯不在關中而是在高陽,於是李密和一干同黨被送了過去。如果事情就這樣發展下去,那麼歷史書上關於李密的結局一定會這麼寫:某年某月,追隨楊玄感起義的“狗頭軍師”李密被正法。
然而事實沒有這樣,所以李密也並沒有因為成王敗寇的原則成了一個狗頭軍師。相反,他的事蹟,現在正在被一個人所書寫著。
於是李密在和同行者密謀一番後,拿出了他們身上所有的金子,對使者說,我們死的那天,就請您多照顧了,用完後結餘的錢都是孝敬您的。
這位使者腦子也不太好使,又比較貪財,於是答應了他們的“遺願”,防備漸松。結果李密每天喝酒,不光如此,還是通宵達旦地喝,兢兢業業地喝,沒日沒夜地喝。(每夜宴飲,喧譁竟夕)。使者倒不在意,在他看來,這位可憐的犯人是想在死前把酒喝個夠,因為閻王那裡是沒有酒喝的。
結果到了邯鄲,李密等七個人趁著使者不備,悄悄地逃了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