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當時的安平長公主尊貴歸尊貴,這滿京城的權貴,卻是幾乎無人願意與皇室結親,更唯恐家中頗具潛力的兒子被太祖皇帝看中要招了做女婿。
說句大實話,當初安平長公主嫁到定國公府時,京城許多人都是鬆了一口氣的,更有不少人在暗自慶幸太祖皇帝只有這麼一個女兒。
同時,也有不少人在心裡為老定國公感到可惜。
好不容易養了這樣一個出色的兒子,卻因為娶了公主就不得不掛個閒職。
當時的定國公府正是最煊赫之時,更可以預見的是,必定會成為下一任皇帝的左膀右臂。
可寧景昌在這時候尚了公主,自然無法再繼承定國公府,而老定國公又只得這麼一個兒子,拿命拼來的富貴,豈不是就要面臨無人繼承的可悲局面?
老定國公一生忠耿,倒也沒想過憑著自己與太祖之間的君臣之情去求太祖,而是想到了當初老安國公的那句玩笑話。
送個兒子給他……
因為與老安國手足情深,老定國公向來是將弟弟的子女都當作自己的子女來看待的。
憑心而論,他自然更希望自己的兒子能繼承他的衣缽,但在寧景昌已經娶了安平長公主的情況之下,從安國公府過繼一個兒子來,卻無疑也是個好辦法。
老定國公與老安國公透過氣之後,就一直暗暗在物色人選。
老安國公有九個兒子,七個女兒,再加上六個姨娘,以及幾個年長的兒子娶的媳婦,若不是太祖皇帝賜下來的國公府十分寬敞,只怕都要住不下這麼多人。
老安國公這九個兒子之中,排行前三的是老安國公夫人所出的嫡子,後面幾個則出自幾個姨娘的肚子。
既是想過繼一個兒子來繼承衣缽,老定國公自然只會在幾個嫡子之間考慮,作為安國公府嫡長子、那時已經是安國公世子的寧景昱不可能被過繼,於是就注意到了安國公府的二兒子寧景泰。
寧景泰比寧景昌還要大上兩歲,雖然比不上寧景昌出色,但在安國公府的幾個兒子之中,卻也算是很出挑的,而且那時候的寧景泰不僅已經成親,還有了兩個兒子,如果真將他過繼到定國公府,將來至少再不用擔心子嗣的問題。
老定國公與老安國公心裡有了打算,便也沒刻意瞞著這件事。
做安國公府的次子,還是過繼到定國公府去,將來成為下一任的定國公,只要是對自己的現狀稍有些不滿的人都知道怎樣選是對自己最有利的。
寧景泰自然也是如此。
所以得知自己竟然被挑中了,那段時間寧景泰走路都是用飄的,更是不只一次的設想過,等將來他成了定國公,要如何善待寧景昌與安平長公主夫婦。
他想,到那時,他們兄友弟恭,也必定會像父輩那樣成為一段佳話吧。
安國公府那麼多兒子,卻唯有寧景泰有如此好運入了老定國公的眼,安國公府情況那樣複雜,寧景泰難免就得了那些庶出兄弟的嫉恨。
於是,在事情尚未完全定下的時候,這件事就已經傳遍了全京城。
所謂三人成虎,一件事經過無數人口耳相傳之後必定會變得面目全非。
老定國公會想著過繼侄子繼承家業,雖然心裡稍有些遺憾,但也僅止於此了,但在那些已經傳遍的流言之中,卻成了老定國公心中有多無奈酸楚,卻又礙於朝廷禮法不得不含恨作了如此選擇。
流傳出去的不知道經過了多少人加工的故事,聽在耳裡那可真是聞中傷心見者落淚。
然後,這流言甚至還傳到了太祖皇帝耳中。(未完待續。)
第231章
且不論太祖會不會盡信了那流言,但太祖與老定國公、老安國公雖為君臣,但也在戰場上建立了過命的交情。
對定國公府的情況,太祖自然是一清二楚的,所以此前寧景昌與安平長公主成親時,對這種情況就早已經有了打算,只是沒想到他一時按住沒表態,老定國公竟然就已經有了過繼侄子繼承家業的打算,京城還有了這樣的流言。
在這流言最為甚囂塵上的時候,太祖將老定國公召進了宮,先是一番訓斥之後,又特意下了旨開了特例,指名讓定國公府不必遵循禮制,寧景昌不必礙於駙馬的身份,自可繼承定國公府。
這大周朝的江山都是太祖皇帝的,他既要開這個特例,自然不會有人不開眼的硬要與他掰扯禮制。
事實上,那時的大周朝才建立了不久,正是百廢待興的時候,也沒有那麼多人盯在這件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