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3部分

李:我專程前來拜訪殿下,有一事想〃乞垂清誨〃。

俾:什麼問題?

李:〃欲中國之復興,請問何道之善?〃

俾:辱承閣下明問,〃惜敝國去貴國較遠,貴國之政平時又未嘗留意,甚愧無從懸斷。〃

李:〃請問何以勝政府?〃

俾:〃為人臣子,總不能與政府相爭。故各國大臣,遇政府有與齟齬之處,非俯首以從命,即直言以納誨耳。〃

李:〃然則為政府言,請問何以圖治?〃

俾:〃以練兵為立國之基,舍此別無長策。〃

李:〃中國非無人之為患,特無教席亦無兵法之為患。〃〃惟異日回華,必將仿照貴國軍制,以練新兵。且需聘教習之武弁,仍惟貴國是賴。〃

從這段對話中可以看出,李鴻章對於一年前的慘敗,並無反省。他向俾斯麥討教中國復興之道,問了兩個問題,一是〃何以勝政府〃,二是〃政府何以圖治〃。第一個問題中,包含著他對甲午之戰失敗的解釋:甲午敗於日本,只是他這個臣子沒有辦法〃放手辦理〃,最後導致〃兵不練〃的結果。因甲午清朝海軍慘敗,《馬關條約》簽訂,李鴻章遭到國人痛詆,在失意中,李鴻章回顧其一生事業時說:〃我辦了一輩子的事,練兵也,海軍也,都是紙糊的老虎,何嘗能實在放手辦理?不過勉強塗飾,虛有其表,不揭破猶可敷衍一時。如一間破屋,由裱糊匠東補西貼,居然成一淨室,雖明知為紙片糊裱,然究竟決不定裡面是何等材料,即有小小風雨,打成幾個窟窿,隨時補葺,亦可支吾對付。乃必欲爽手扯破,猶未預備何種修葺材料,何種改造方式,自然真相破露,不可收拾,但裱糊匠又何術能負其責?〃在這短暫的賦閒期間,他抨擊〃言官〃:〃言官制度,最是壞事〃。遊歷歐美之後,得出歐美〃上下一心〃,而中國卻〃政雜言龐〃。他把失敗歸之於政府受〃言官〃左右的結果,如果更為專權,就不至於這樣了。因此,在向俾斯麥尋求復興之計時得意洋洋地告訴俾斯麥,有人說自己是〃東方俾斯麥〃,就毫不奇怪了。作為當局者,李鴻章確實執迷冥頑得很。中國的復興竟然歸結為〃放手讓我幹事〃,可見他的復興概念,不過是歷史上一再出現的〃中興〃的同義語。只要中國出現一個威廉二世那樣的能讓俾斯麥幹事的領導人,就可以了。至於第二個問題,表明他仍然深信自己一生練兵事業乃中國復興之關鍵,表示回國後,要學習德國軍制,〃惟貴國是賴〃。

。 想看書來

甲午戰爭為什麼失敗?

馬士和宓亨利在他們的鉅著《遠東國際關係史》中總結甲午戰爭中中國失敗時說道:

甲午一戰,中國不但戰敗,而且蒙垢受辱。中國軍隊始終沒有打過一次勝仗,形勝之地一一委棄,臨陣不戰而逃,中國殷殷寄以厚望的艦隊被可恥地驅逐到設防的港口內匿不出戰。中國的將領們個個顯出無能,而且很多是懦夫,政府的顢頇腐敗,在國家危急之秋並無異於承平之際;而中國人民雖則有了一點國家意識,還依然是一個原始的群體,其惟一的原動力就是個人利益,但知盲目的憤怒,卻不知為國家利益而發憤圖強。在戰爭期間,中國並不是以最大的精力用之於殺敵致果,而是用之於乞求列強的干涉,中國的統治者們指望不須認真努力救治其積弱的原因,而但求借外力以挽救中國免於自食其積弱的後果。挽救中國免於侵略與瓜分,是列強的義務,而中國卻不負任何責任……隨著和約的締結,中國的大臣們已普遍不為人所信任,就連中國的惟一政治家李鴻章也不例外,李氏已遭謫而暫居於默默無聞的地位。中國是屈辱備至了。在一切有經驗(是西方所謂的有經驗而不是東方所謂的那種有經驗)的觀察家們看來,帝國的瓦解似乎已顯然迫在眉睫而無可避免了。

甲午之戰是中國學生都熟悉的。但是,他們熟悉的是清政府所表現出的戰鬥意志和將領的英勇。在馬士和宓亨利的眼中,戰鬥意志不過是〃盲目的憤怒〃。有懷疑精神的中國學生在學習這段歷史時或許會感到奇怪,以4億人口的大國,何以落敗於小日本?再往前推一下,從1840年開始,戰則必敗,總是遠離本土、為數不過數千或萬餘的西方軍隊,把數以萬計的中國軍隊打敗,把首都佔領,難道僅僅是軍隊的問題嗎?僅僅是西方的船堅炮利嗎?馬士和宓亨利的描述給出了一個完全不同的答案。在這個答案中,沒有談到武器裝備上的差異。如果總是臨陣而逃,擁有什麼武器才能打勝仗呢?更何況,雖曰有4億人民,但是,這是一些有很少〃國家意識〃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