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領邀請兩位加入使團,一起到大都面見當時還是蒙古大汗的忽必烈,哥倆本著生意人的好奇心和開拓市場的精神欣然應允。
哥倆隨使團來到大都(1266年),成為忽必烈的座上賓。
忽必烈不愧是中世紀曆史上的著名帝王,熱情款待使團之餘,也不忘打聽歐洲的情況,詢問歐洲國家的法律是怎麼樣的,政治系統如何,等等諸如此類的事情。
忽必烈對宗教在歐洲的影響力早有耳聞,除了政治問題外,他還特別詢問哥倆關於教皇和羅馬教會的情況。
哥倆介紹完天主教的情況後,忽必烈揮毫寫了一封書信,讓哥倆轉交教皇。忽必烈在信中請教皇派一百名熟悉七藝(語法、言辭、邏輯、幾何、算術、音樂和天文)的基督徒到中國,進行文化交流。
另外,忽必烈還希望教皇的回訪使團能從聖墓的油燈里弄點聖油(Chri*)給他瞧瞧。
為了書信能暢通無阻地到達教皇手裡,忽必烈頒發給哥倆一張特別通行證。它可不是紙的,而是一塊金牌,長1英尺、寬3英寸。拿著它,哥倆一路上吃喝不用愁,牌子一亮,沿途的蒙古驛站都得像接神一樣提供方便。
由此可見,儘管當時蒙古帝國軍事力量世界排名第一,儘管元朝只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個短命王朝,忽必烈作為大國領袖,仍然能夠對相對落後的地區格外注意,實在難得。
【父子相見】
帶著忽必烈的重託,波羅兄弟踏上返鄉之路。哥倆自此搖身一變,成為聯絡東西方世界的通訊使。
原本以為回到羅馬城,把書信向教皇一遞,得些賞錢就完事了。沒想到,恰在這時,教皇克雷芒四世上天堂回報工作去了,新教皇人選長期沒選出來。
哥倆一商量,總不能無限制地待在羅馬城,誰知道新教皇選舉啥時候有個結果,出來十幾年,老家變成什麼樣都知道,算了,先回威尼斯吧。
哥倆回到闊別已久的威尼斯(1269或1270年),總算聞到家鄉泥土的芬芳。
令尼可羅激動的是,他終於見到未曾謀面的兒子——馬克。馬克的媽媽早年去世,他是在親戚的撫養下長大的。
馬克具體的出生年月如今已不可考,據估計,他大約生在1254年,第一次見到爸爸時,差不多十五六歲。
【重返中國】
1271年,新教皇終於選出來,他就是格里高利十世。波羅兄弟是個厚道人,過了這麼多年,他們也沒忘記忽必烈的重託。
格里高利十世寫完回信,指派波羅一家三口到中國辛苦一趟,另派兩名修道士隨行。
馬克隨父親、叔叔踏上前往東方的旅程,向忽必烈覆命,他的傳奇一生從這一天開始了。
三人長途跋涉來到阿克,準備經波斯的港口前往中國。可是天不如人願,他們的船經不住風浪,三人只得改走陸路。
一路上飢餐渴飲,曉行夜宿,歷經九九八十一難,終於來到今天張家口附近的忽必烈夏宮——上都。途中,那兩名修道士因為害怕,半路上撒丫子溜了。
三年半,三人自威尼斯出發,走了整整三年半,終於再次見到忽必烈。
忽必烈熱情接見波羅一家,波羅兄弟沒讓大汗失望,他們帶來聖油和格里高利十世的書信,以及教皇送給忽必烈的禮物。
詳談後,忽必烈更是欣喜若狂,波羅一家的腦袋就像一塊超級大硬碟,裡面儲存著大量知識和經驗,這些都是忽必烈非常感興趣的。
興奮之餘,忽必烈發現波羅兄弟身邊有個小夥子格外引人注目。
二十歲出頭的馬克的確與眾不同,他受過良好教育,精通貿易,會駕駛貨船,那張靈巧的嘴裡能蹦出四國語言。
忽必烈對馬克十分欣賞,馬克也是個故事大王,忽必烈經常把馬克叫到近前,讓他講講前來中國途中的所見所聞,這比聽媽媽講《三百六十五夜故事》有意思多了。
幾年後,忽必烈終於完成歷代蒙古大汗的心願——統一中國。
宋朝,這個扶不起的阿斗,把經濟、科技推上中國封建社會的新高峰,卻犯了和拜占庭一樣的錯誤——重文輕武,在軍事上一敗再敗,敗得一塌糊塗。
南宋為抗戰所作的最後一次努力是崖山海戰。宋軍盡沒後,丞相陸秀夫背起末代皇帝、小娃娃趙昺縱身跳入滾滾波濤之中,用一朵浪花宣佈宋王朝的滅亡,也讓通篇以疲軟為主題的《宋史》有了一個悲壯的結局。
中國的統一讓馬克有機會以政府官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