術上更要招攬中原民心。
在與農民軍的決戰中,多爾袞讓吳三桂打先鋒,自己帶領十幾萬清兵埋伏起來,瞅準時機發動突然襲擊。在雙方精疲力竭之際,清軍突然掩殺過來。農民軍猝不及防,亂了陣腳,敗下陣來。李自成這時才知道吳三桂已經降清。
可以說,山海關戰役,多爾袞充分利用了漢族內部的階級矛盾,挾制了吳三桂,使他身不由己地充當了清軍入主中原的馬前卒。
山海關戰役是明清易代之際直接影響全國局勢發展的一場關鍵性戰役。
山海關戰役後,大順軍的形勢急轉而下,李自成慌忙退出北京,撤到山陝一帶休整力量,做長期抗清的準備。多爾袞則乘勝佔領了北京,同年(順治元年),多爾袞迎順治帝入關,並定都北京,清政權實現了一次歷史性的大轉折。
從此,清朝從偏居東北一隅的地方政權,一躍而成為統治全國的大清帝國。
歷史翻開了它新的一頁。
電子書 分享網站
康乾盛世
清軍是打著“為崇禎帝復仇”和“弔民伐罪”的旗號入關的,入關之初,為著統治的需要,不得不採取一些安撫政策,以緩和尖銳的階級矛盾,如實行獎勵墾荒、減免捐稅等。然而,清初的統治者骨子裡依然擺脫不了遊牧民族掠奪殘忍的本性,強行推行“圈地”、“投充”和“逃人法”等所謂“以夷變夏”的五大惡政,對於不馴服的民族,不知懷柔,接連製造了“揚州十日”和“嘉定三屠”等慘絕人寰的暴行。這種野蠻、血腥與歧視的做法,帶來的不是社會的穩定,而是更嚴重的混亂和經濟的凋敝,全國範圍內“反清復明”的聲浪,如波濤翻滾。直到康熙年間,這一浪潮才漸漸平息下來。
康熙皇帝是康乾盛世的奠基者,是清朝入關後的第二任皇帝。他於1661年8歲繼位後,韜光養晦,在他16歲那年,設計捕殺了權臣鰲拜,掌握了絕對的君權後,便開始實施他聖主的抱負。在文治武功方面,都有卓越的建樹。是對中國歷史作出過巨大貢獻的一代有為帝王。
他鞏固和加強了國家的統一,在統一中國的程序中表現出的雄才大略,與漢武帝、唐太宗相比,一點也不遜色。他平定三藩之亂;統一了臺灣;並與俄國簽訂了《中俄尼布楚條約》,劃定了中俄東段邊界,遏制了沙俄東擴的野心;平定了回疆、準噶爾等貴族的叛亂,強有力地鞏固了全國的統一,使中央集權得到了加強,也使當時的中國成為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清朝版圖最大時達1200多萬平方公里。疆域西起巴爾喀什湖和蔥嶺,北至漠北和外興安嶺,東北至鄂霍次克海和庫頁島,東至臺灣及其附屬島嶼,南到南海諸島。
康熙為清王朝的統治和康乾盛世奠定了基礎。
到乾隆時期,乾隆繼續沿著康熙的步伐前進,平息了今四川西北部大小金川的反抗,粉碎了新疆地區大小和卓木的武裝暴亂,又粉碎了廓爾喀對西藏的企圖,進一步鞏固了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統治。
在社會經濟方面,康熙注意恢復和發展生產。他採取了一系列有利於社會經濟恢復和發展的措施。如鼓勵墾荒,從1671年起,規定墾荒突出者給予官職,這促進了墾荒的積極性。到康熙末年,全國荒地基本上得到開闢。1669年,康熙下令廢除圈地令,“自後永不許圈”,並規定所圈土地應退還給農民。從而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貴族們的經濟擴張,有利於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和耕地面積的增加,再經雍正、乾隆的努力,出現了康乾盛世的繁榮局面。至雍正時全國耕地面積已達到9億多畝,超過了以往任何一個朝代。為了使農村生產秩序穩定,康熙還把蠲免錢糧作為恢復經濟的經常性的重要措施。1701年,他在全國各省分批實施“輪蠲”的優惠政策,每三年輪免一次。1712年,又進行賦役改革,實行“攤丁入畝”政策,宣佈以康熙五十年的丁額為準。以後“盛世滋丁,永不加賦”,從而減輕了人民的負擔,大大提高了農民從事農業生產的熱情。此措施一直持續到雍正、乾隆時期。
在文化建設上,康乾時期編纂了幾部集大成之作,像《康熙字典》、《四庫全書》、《古今圖書整合》等,對中國歷史文化遺產進行了全面的清理和總結,延續了中華文脈,增強了中華民族的團結力和凝聚力。文化的繁榮和發展,也促進了中華民族文化的交匯融合。
康乾盛世是中國封建社會的最後一個治世。從1662年起,到1795年止,中經康熙、雍正、乾隆三代,歷時130多年,所實施的一系列緩和階級矛盾、民族矛盾、維護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