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禹接受任務以後,首先聯合共工氏和伯益、后稷等許多部落,討論抗洪救災的辦法。他檢討鯀失敗的原因,根據水流規律因勢利導,摒棄築堤截堵的辦法,大膽改用疏導和堰塞相結合的新辦法。順天地自然之勢,高的培土築堤,低的疏浚成河。但要開山鑿渠,疏導洪水,不熟悉地形地貌是不行的。於是,大禹召集諸侯百官分治九州土地,親自帶領有崇氏部落的人,踏遍九州進行實地考察,瞭解河源的流向和尋找可以洩洪的地方。然後制定統一的治水規劃,在此基礎上展開大規模的治水工作。
《淮南子?原道訓》記載:“禹之決瀆也,因水以為師。”說他以水為師,就是說他善於總結水流運動的規律,然後利用水往低處流的自然態勢,因勢利導地治理洪水。他先從黃河中段冀州開始(黃河氾濫的樞紐地帶),開渠排水、疏通河道,鑿龍門、闢伊闕、疏九河……,將黃河下游的河道分闢為九股,散其水勢,一步步向東方的兗州、青州、徐州、南方的豫州、荊州、大越疏導,使肆虐的洪水馴服地流入大海。
《韓非子?五蠹》記述大禹“手執耒耜,以民為先”。由於長期從事繁重的勞動,軀體乾枯,臉龐黧黑。腿上的毛磨光了,兩股也生繭了。
老百姓見了無不心痛流淚。
正是由於大禹身體力行,治水有方,為群眾做出了榜樣。經過13年的整治之後,最終制服了洪水。“水由地中行,然後人得平土而居之”。從此九州統一,四境之內都可以居住了。於是,原始居民紛紛從苦寒的高地上下來,回到溫暖的平原上。禹又帶領人民開鑿溝渠,引水灌溉,發展農業,化水害為水利,在黃河南北的中原大地上開墾出了許多良田沃土,成為人民安居樂業的地方。孔子曾頌揚大禹治水的功德說:我簡直找不到他的一點缺點,他的宮室簡陋卻沒有想到改善,而是盡全力平治水土,發展農耕,大哉,斯人!
在治水的過程中,禹走遍了天下,根據不同的水系,分中國為九州:冀、兗、青、荊、揚、梁、雍、徐、豫。按地域實行統治,進行管理,所謂“茫茫禹跡,劃為九州”。後來,九州就泛指中國。與此同時,他也考察了九州的土地物產,規定了各地的貢品賦稅。因為道路暢通無阻,四海之內的諸侯都可以透過水路和旱路來京城會盟和朝覲了。
。 想看書來
玄圭賜禹
由於禹治水成功,使他建立了極高的威望。
天子的聲威教化甚至達到了荒漠的邊陲。
於是帝舜召集各部落酋長舉行隆重的祭祀,在祭祀儀式上,將一塊黑色的玉圭賜給禹,以表彰他的功績,並向天地萬民宣告治水成功和天下大治。不久,又封禹為伯,以夏(今河南登封縣)為其封國。
帝舜在位33年後,正式將禹推薦給上天,讓他作為帝位的繼承人。又17年,舜在南巡中逝世。舜死後,禹守孝三年,仍按傳統的禪讓制把帝位讓給舜的兒子商均,自己躲避到陽城。但“天下諸侯皆去商均而朝禹”(《史記?夏本紀》)。禹於是再即天子位。南面接受天下諸侯的朝拜,在嵩山陽城(河南登封縣郜成鎮)建都,國號為夏後。
據史籍《元和姓纂》記載,大禹建立夏後政權後,追封先代遺民,賜給土地,賜給姓氏,並說:“要恭敬地把德行放在第一位,不要違揹我天子的各種措施。”分封丹朱於唐,分封商均於虞。改定日曆,以建寅之月為正月。
禹帝立為天子後,舉用皋陶為帝位繼承人,把他推薦給上天,並把國政授給他,但是皋陶沒有繼任就死了。禹把皋陶的後代有的封在英、六兩地,有的封在許地。後來又舉用了益,把國政授給他。
。 想看書來
禹鑄九鼎
帝禹在位第十年南巡,到塗山(今安徽蚌埠市西),在那裡大會天下諸侯,獻上玉帛前來朝見的諸侯竟達萬名之眾。為紀念這次盛會,“禹收九牧之金,鑄九鼎”(班固《漢書?郊祀志》)。即接受九州牧守所貢的青銅,鑄造九鼎。事先將全國各地山川奇異之物畫成圖形,然後分別刻於鼎身。
九鼎的鑄造,歷來有多種傳說。最先泰帝(太昊)制一神鼎,取一統之義;黃帝作寶鼎三,象徵天地人;而禹鑄九鼎,劃“九州”,是禹作為天下共主、確立政權的象徵或標誌。九鼎被置於宮門之外,藉以顯示夏王成了九州之主,實現了天下統一。後來九鼎還被神化為獲得“天命”之所在,成為統治階級的權力象徵。奪九鼎,也就成了後世帝王們有意識的一種戰爭行為了。在夏商周三代,“九鼎”被視為國之神器,其至尊地位,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