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沙漠以北及西南、西北兩路招討府而已。天祚帝東進,與金人戰於奄遏夏水,兵潰西逃應州(今山西應縣),路上水糧斷絕,被金將完顏婁室追上俘獲。金太祖降封他為海濱王,不久又將其殺死,並且驅趕馬群將屍體踩成一攤肉泥。
自此大遼滅亡了。
在戰爭進行中,北宋即派趙良嗣奉命與金朝談判履約交割的相關事宜,因為燕京是金軍攻下的,到口的肥肉,豈肯吐出?完顏阿骨打責問趙良嗣,當初宋金兩國聯合攻遼,為什麼“到燕京城下,並不見宋軍一人一騎”?談到幽雲十六州的歸屬問題時,阿骨打背棄前約,不承認宋金兩方議定的條件。面對金人的強硬態度,宋方使臣無可奈何。宋只好答應以增加歲幣的代價,增加30萬匹絹、20萬兩銀,並納燕京每年租稅100萬貫給金朝,金才答應交還燕雲六州(薊、景、涿、順、檀、易)及燕京給宋朝。金軍臨走時還將燕京城內財物和人口擄掠一空,使整座城池幾如廢墟,宋接收的只是一座殘破不堪的空城,遂改燕京為燕山府。
徽宗君臣陶醉在所謂“復燕雲”的“勝利”之中,以為就此兩安,遂撤除了邊境的防禦。並將王黼、童貫、蔡攸、趙良嗣等都作為有功之臣一一加官晉爵,還命人撰寫《復燕雲碑》來歌功頌德,似乎自己建立的帝業超過了前代所有的帝王。
殊不知,這是災難的開始,阿骨打在撤離燕京時,就對宋人宣稱,不出3年,燕京必定為金國所有。
公元1123年,完顏阿骨打去世,終年56歲。弟吳乞買繼位,為金太宗。阿骨打臨終遺囑:滅遼已畢,準備攻宋。
此時的宋朝,雖然收復了燕雲故地,但並非全部。對金朝沒有徹底履行海上之盟的條款,心有芥蒂,耿耿於懷。時逢金太宗下令,將遼朝降臣和燕地居民遠徙東北,以防反叛。燕民不願背井離鄉,就鼓動平州守將張瑴叛金投宋,宋徽宗以為可以藉此收回平州,就收留了張瑴。金朝惱羞成怒,正缺乏伐宋的理由呢,這下好了,遂以宋朝招降納叛為口實,於公元1125年11月,催動著金戈鐵馬,揮戈南下,興師問罪,把進攻的矛頭直指北宋王朝。
宋金戰爭爆發了。
海上之盟落到這一步,是徽宗君臣始料未及的。後人因而指責徽宗聯金滅遼的方針是引狼入室,與虎謀皮。倘不如此,北宋或不至於如此快地覆亡。
靖康之難
金軍分東、西兩路,聲勢浩大,長驅入關。宋徽宗見勢不妙,急忙把帝位禪位於太子趙桓。趙桓遂於1125年12月13日在汴京繼位,是為宋欽宗,年號靖康,以1126年為靖康元年。
金雖西路軍受阻,但東路軍一路勢如破竹,于靖康元年正月,包圍了首都開封,對宋實施進攻和議和雙管齊下的方針。在此生死存亡之秋,究竟是戰是和,在朝廷上分為兩派,一派以尚書右丞李綱為主,力主抗戰;一派以宰相李邦彥、張邦昌等為主,力主求和。當然,宋欽宗是最大的投降派了,主張屈辱求和,割地賠款。最初,李綱的主戰派居於優勢,李綱也在開封軍民的支援下,開展積極防禦,多次打退金軍的攻城。而在後方,河北、山東地區的義軍也聯合起來,截擊金兵,金軍孤軍深入,在官兵、民兵的雙重打擊下,金軍不得不撤退,第一次伐宋戰績不大。
但金兵北退之後,北宋統治集團內部主戰與主和的爭論又起,投降派得勢。李綱受到排斥和誣陷,8月,被驅趕出朝廷,各路勤王之師和民兵也被勒令解散。李綱被貶,欽宗等於自毀長城,大宋防禦金朝入侵的最後一道屏障被人為地拆除了。金太宗聞之大喜,於同年秋天,再次任命宗翰、宗望,分別為東、西路統帥,進攻東京。西路金軍在攻克太原後,飛渡黃河,與東路金軍在開封城外會師,開封旦夕不保。
當金兵的鐵騎再次揮戈南下之時,大宋帝國,迎來了開國以來最大的恥辱!
宋欽宗急得大哭,卻又束手無策。
當時京城裡有個叫郭京的江湖術士,吹噓自己法力無邊,說只需7779個六甲神兵,就可將金帥宗翰、宗望活捉,到時金兵就會不戰自潰。欽宗和朝廷重臣也是病急亂投醫,居然相信了郭京的鬼話,把他奉若神明。欽宗遂於閏11月24日,派郭京率其新徵的地痞無賴,即所謂的六甲神兵,替換下宣化門守城的宋軍。戰鬥剛一打響,郭京和他的六甲神兵就稀里嘩啦地垮了下來,郭京扔下宣化門隻身逃跑。金人初猶不解,還認為宋軍在耍詭計。待抓住一個神兵詢問,才恍然,繼而大笑。士氣大振,遂以宣化門為據點,向城內猛攻,百姓死傷不計其數。秦元王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