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39部分

1148年,兀朮死,海陵王完顏亮當右丞相。次年,完顏亮殺金熙宗,自立為帝(1149年~1161年)。1153年,海陵王遷都燕京,命名為中都大興府,北京由此成為此後中國各個朝代的首都。

為更好地經營中原,1161年(紹興三十一年)夏,完顏亮被殺後,金世宗完顏雍即位,再把首都遷到開封府,改稱南京。金朝也自此始,邁入一個快速向上發展的階段。

金世宗和其後的金章宗是金朝歷史上比較有作為的皇帝,主張全面實行“漢化”政策,推行漢官制度,提倡學習漢族文化,鼓勵女真族和漢族之間通婚,為促進民族之間的融合,金世宗和金章宗可謂不遺餘力。世宗、章宗時期是金朝的興盛時期,開創了“大定明昌之治”,歷史上也稱“世章之治”,因此世宗被人稱為“小堯舜”。金代文學家元好問說:“優遊於太平和樂之世者五十年”。金朝學者趙秉文也讚道:“大定明昌間朝廷清明,天下無事”。

宋金之間,各守其約,各自發展,安定和平的局面維持了上百年,南北方社會經濟也由此獲得了一定程度的發展,直至蒙古的興起。

蒙古史敘

蒙古族形成於13世紀初,是一個富有傳奇色彩的民族。其主體是生活在額爾古納河流域一代的蒙古部,屬於東胡語系室韋的一支。在民族融合的形成過程中,逐漸吸收並形成包括匈奴、突厥等語系及東胡語系的其他民族在內的一個新的民族。

蒙古部在唐時才顯於史書,唐代史籍稱之為“蒙兀室韋”。這是“蒙古”一詞最早的漢文譯名。在唐末五代時曾形成部落聯盟,統稱“韃靼”。後被契丹(遼)征服,部落聯盟瓦解。蒙古部落西遷到漠北高原,後來又遷徙到了鄂嫩河上游不爾罕山(大肯特山)和克魯倫河一帶。繁衍出了乞顏、扎答蘭、泰赤烏等許多部落。其中有一支尼倫部,就是成吉思汗十世先祖孛端察兒所在的部落,孛端察兒的氏族被稱為孛兒只斤氏。到12世紀初,成吉思汗的曾祖合不勒統一尼倫各部,開始稱“汗”,形成了韃靼部落聯盟之後的新的部落聯盟——蒙古部落聯盟。

當時,居住在漠北高原上的部落不下100多個。東面,是塔塔兒部,遊牧於貝加爾湖一帶;弘吉剌部,遊牧於哈爾哈河流域;西面,是克烈部,遊牧於杭愛山和肯特山之間;乃蠻部,遊牧於杭愛山和阿爾泰山之間;南面有汪古部,遊牧於陰山一帶,替金朝守護長城;北面有斡亦剌部,居住在葉尼塞河上游,以及分佈於貝加爾湖南岸、色楞格河及鄂爾渾河下游的蔑兒乞部等等。它們大小不一,文明程度也參差不齊,遊牧在草原上、主要從事畜牧業的被稱作“有氈帳的百姓”;居住在森林地帶的、主要從事漁獵業的被稱作“林木中的百姓”。其中蒙古部、塔塔兒部、克烈部、蔑兒乞部和乃蠻部相對而言,算是富庶的。但他們都受金朝的統治,被稱為“馬背民族”。

由此可見,“蒙古”的族名,最初只是漠北高原上諸部落中的一個部落名稱。蒙古一詞,在古東胡語中,意為“永恆之火”,和其他東胡民族一樣,也是一個崇拜光明的民族。

蒙古各遊牧部族,逐水草而居,因此常為爭奪肥美的水草資源而爭鬥不休,展開血腥殺伐,而且這仇恨就像財產一樣一代一代繼承下來,鑄成血海世仇。不但搶水草,還搶女人兒童。因此,蒙古諸部落中的每一個人,包括婦女和孩童,自小就練就了一身騎射功夫,個個都很警覺、堅強。

在蒙古崛起以前,中國北方地區長期被契丹(遼朝)、女真(金朝)統治。華夏文明對他們影響很深,多行漢法,國家逐漸進入到封建階段。遼金時代,鹽鐵管理嚴格,對蒙古人和中原地區的互市貿易,加以限制,蒙古人即使用牲畜、馬匹、毛皮也換取不到內地的茶葉、絹帛、鐵器等物品,加之中原地區的富庶,常使蒙古各部鋌而走險,南下搶劫。當時在北方就流傳著這樣的民謠:“韃靼來,韃靼去,趕得官家沒處去”。金朝政權不堪其擾,就採取以夷治夷的策略。以提供豐富的物質資源為代價,扶持一個蒙古部落,去打擊另外一個蒙古部落。當被扶持的部落強大以後,就聯合其他草原部落再予以打壓,這種平衡實力的遊戲從遼代就開始了,至金尤盛。

正是金朝統治者的挑撥離間,再加上蒙古諸部貧富分化的加劇,對立階級的出現,在成吉思汗出世之前,整個蒙古社會動盪不已,部落之間混戰不休。蒙古各部人民生活在苦難和仇恨之中,不得不流浪避仇,因此,對金朝統治者“怨入骨髓”。就是在這種階級和民族的雙重壓迫之下,人心思定,無不渴望過上一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