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抹上以後。用木刃割開,卻沒有割斷。留了一點連在一起。
最後是關鍵時候——將“泥桶”倒置在地上,一塊一塊地小心地輕輕地將裡面的四個木瓣取出來,再揭掉那層麻布——剩下地“純泥桶”竟然如我所願地沒有壞掉!
連讀三天我都在工地上做瓦坯,共製作了500塊,並要求木匠在做好地瓦坯上用樹枝搭了一個涼棚,太陽能曬到,但小一點的雨應該不會淋到。
按燒陶的工序,七天後瓦基本幹了,終於可以進窯。
這一次我要求採用豎窯,以保證我所需要的溫度。
曬乾以後的瓦可以輕易地將15到20塊疊放在一起而不會壓破,所以第一窯我就燒製了所有地瓦坯。
但失敗還是將我打倒!
三天後,開窯的師父跑過來跟我講,結果是失敗的,燒出來地不是我原來跟他講過的青色,而是紅黃色,且幾乎碎了一大半。
什麼原因?
溫度不夠?泥不對頭?時間不夠?……
為什麼這麼簡單地一件小東西也會這麼難做!
我仔細檢查了黃色的碎瓦塊,發現斷面上玻化的程度不夠,相當一部分地方成色明顯不同,也就是說燒得不夠均勻,主要的原因可能是燒的時間不到位。
為了改進,我做了幾個方案。
一是改用優質的黃色粘土,延長牛踩的時間,直到每一把泥摸上去都細膩無比。
二是同時開燒兩窯,將其中一座窯點火以後的燒製時間延長到五天。
三是延長冷卻的時間到三天!
按以前製陶的經驗,開窯過早是造成陶碎的主要因素。溫度不夠可能會造成燒得的陶器質量不好,但碎裂卻是快速開窯造成的主要結果。
這一次開出來的瓦比較接近我的猜測,卻仍是一場失敗的結局。
燒製時間延長的那窯比較好,但仍碎了一半以上,另一窯就肯定了我對燒製時間的推測——時間不夠的就基本上都壞掉了。
但也有一個結果讓我感受到振奮!在好的那一窯裡出現了一部分轉青色的跡象!
這說明我的工藝接近真正的後世燒瓦工藝了!
大的方向是正確的,剩下的就是小的改良。
趁秋收比往年遲的這十來天,我準備再燒一窯。
這一次我將燒製時間增加到6天,並準備在冷卻五天以後開窯!
就在第6天,窯中的火漸漸小下去的時候,一場秋雨突然降臨。
我在窯邊看到天邊的烏雲聚到頭頂,急得大叫:“快來人啊!”從放瓦坯的棚下衝出來幾名制磚工,在大雨滂沱而下時,六名“泥人”終於將窯頂用黃泥又厚厚地封了一遍,直到再也看不到窯中的煙透出。
但第二天我再來看時,窯頂上封的黃泥被水衝出了一些水窪。我騎在馬上,看著窪中的積水,搖頭苦笑,看來老天是不打算讓我住瓦房了。
但老天跟我開玩笑,最後還是給了我一個大驚喜!
()
第一百零二章 … 青瓦誕生
#標準的青瓦!
五天後開窯時我幸福得心都要碎了!
老天!
沒有我的時代,原始人是不可能知道後世的高質量的青瓦是什麼樣子的!
難道後世的青瓦就是在跟我相同的遭遇下才生產出來的?
那同樣的工藝加以推廣,紅紅的磚也可以變成青磚了!
找了間屋,把這些瓦放進去。我沒有時間進行蓋瓦大業了,因為地裡的慄穗已經不能再等!
這些天泡在工地上,無暇去關心粟的長勢,但粟穗出齊那天起我就不再為今年的豐收擔心了,除非出現大的蟲災,或者在秋天給我一場暴雨。
開鐮以後,我完全放下心來。
今年我讓木匠多做了數十把秤,想比較一下和往年相比畝產的情況。
結果是鼓舞我心的,平均畝產接近250斤!
18000畝地,竟產出了2200多噸糧食!
風餘和姜由都張開大嘴,臉呈傻笑狀。
我的試驗田要晚上十來天才收割,看那些粟穗的個頭和密度,就知道不會讓我失望!
但姜由有我所沒有的更多的隱憂——到了該姜族獨立生存的時候!
這時在太昊族的姜氏部族已經達到31個,人數達到近4500人,如果不加上太昊周邊的小族,要說姜族比太昊更強大也說得過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