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開以後“工業村”的技術人員已經不滿足於按我的要求大量生產銅錢,而是已經在琢磨怎麼樣生產出實用的器具o
這個銅盆明顯是模仿陶盆的鑄的,而且從外觀看,儘管技術人員已經做了打磨工作,仍能看到澆冒口都在銅盆底部,將銅盆放在地面上,看不到明顯的瑕疵,表面甚至還有淡淡的紅色光澤,銅的純度有所提高,澆鑄的質量也已經比較不錯了o
按騎兵的說法,技術人員要求用這口“鍋”燉一鍋肉,用於祭祀太昊祖神。
我啞然失笑,這是不是“鼎”的由來?
下一次我來教他們鑄一尊真正的三足兩耳的“鼎”,讓他們開開眼界o
但我還是讓風餘找大元過來的教師,將這件事記入太昊的史冊,並囑咐陶工製作陶板,將此事燒製在陶板上,供入宗廟。
尊重知識,同樣尊重技術,希望能一改後世中國的積弊吧,中國曾經有很多年在各項技術上都居於世界的頂端,卻因為被視為“奇技淫巧”而得不到應有的應用和發展,讓整個人類文明發展水平推遲了很多年才達到應有的高度o
透過供入宗廟祭祀的方式,形成一種慣例,讓後世的太昊子孫牢記和尊重這些發明創造者,可以起到良好的示範作用。相信後人能明白我地苦心o
但這時我開始認識到,銅的應用需要一個廣泛的群眾基礎,才有可能在我之外,形成一個熟練掌握鑄銅、制銅技術的人群o
“讓貿易城給銅山的匠人送去更多粟米,並定期將產出的銅送到太昊城,在太昊城內建一個銅作區。”
我給木駝下達了最新的的指示。
匠作區的面積太大了。儘管其他行業的匠人盡力修房,仍有近70%的空間是閒置地,只有靠近宗廟那一片要繁榮一些o
銅作區包括了煉化與打銅兩個部分,銅錠要在這裡重新煉化成銅汁,透過澆鑄成為我所需要地形狀,以及通用型的銅條、銅片和銅釘。至於貨幣麼,再等一下。看是先採用銅幣,還是其他的貨幣形式。
太昊四年正月初一,用銅“鍋”燉肉祭過祖神,銅作區正式開工了。
煉化區不需要很大型的銅爐。只需要能熔鍊銅錠的火塘就行了。但打銅所需要的面積就大得多了,對鑄出來的銅器和標準的銅條、銅片進行打製可以獲得非常豐富的器具,比較純的紅銅的所具有地良好延展性,在純金以外幾乎沒有其他金屬可以比擬。
為了一項意義非常重大的銅製品的誕生,我特意讓人通知大元城地土魯趕到太昊城來。在他的協助下,我相信這項發明會非常順利獲得成功。
牛車就要誕生了。
我還沒有奢侈到用銅來製造整根車軸,所以找了一根堅固地青槓木作軸。
車軸的直徑大約15厘米,但連線車輪的頸部只有10厘米左右,外面包上銅片。成為一根銅皮木芯的“準銅軸”。
土魯趕到以後,看到我做的車軸。一顆懸著的心放了下來,估計他一路上都在想,我會讓他做什麼高難度的東西。
畢竟上一次的失敗主要是因為車軸承不##,其他的東西都難不倒他。
兩輪牛車的車轅比較長,伸出車廂的部分都達到了2米多,可以伸到牛的前肩處,讓牛的肩部承載部分的重量,並保持車身的平衡。
為了增加車身的牢固程度,我特意“大方”了一把,用才產出的銅釘加固了廂壁和轅的聯接。
專業人士就是專業人士,土魯一見我使用的銅釘,就兩眼放光——這可以省掉多少時間去做榫頭聯接啊!而且還非常牢靠!
為此我汗了一把,銅釘的聯接和鐵釘是沒得比的,不過現在條件達不到,只能將就了。
真正讓土魯歎為觀止的是銅軸承的打造。
我用一塊厚度達到一厘米左右的銅片,在加熱後放到石砧上,用石錘敲打成一個圓筒狀,再套到銅車軸上敲打,直到圓筒和軸間隙變得很小,開始有一點轉動困難了才滿意。
接下來是將圓筒的兩頭向外分開敲打,形成一個圓槽,形狀有一點像一個裝風車線的轉輪。
這個圓槽是用來安裝車輪的。
車廂和木軸是緊密聯接在一起的,不能相對轉動,只有“銅車軸”和銅軸承之間才會相對轉動,以銅的強度和耐磨性,應該可以承擔這個任務。
車輪還是採用的實心圓盤,以增加強度,否則會增大對銅材的消耗,我還不想用太多的銅去做輻條或加固車輪。
車輪是用拼接的木板切割下來的圓形,對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