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744 叫世界震驚

奔跑,觀察,思考,搶斷,擺脫......

這彷彿更像是c羅職業生涯的第一場比賽,他不但態度上比之以往更加認真,少了一份張揚的表現欲,多了一份對大局觀的執著。

他跟卡卡交流的話語中,除了奧德里奇的戰術指令之外,還有他作為隊友,他個人的一些想法。

17歲的他,19歲的卡卡,現在在場上的位置近似於平行,米爾沃爾的進攻端攻擊群,是一個非對稱錯位平行22站位。

布萊克本還在打長傳衝吊,索內斯在場邊頻頻抬腕看錶。

誠如奧德里奇所言,布萊克本這套戰術成功率並不算高,面對普通對手,30次,40次進攻能打進一個球,面對米爾沃爾,平均資料上肯定要超過50次。

但這只是機率統計,實際上每一次進攻都是獨立隨機事件,也就是說,假設布萊克本需要55次這樣的進攻,有1次能打成,那麼這成功的1,是在什麼時候出現?沒有人可以預料到,也許是第1次就打成了,也許是第55次,也許是第21次,總之,總體平均進攻效率大致不變,可會出現在什麼時候,無法預測。

米爾沃爾控球率更高,進攻次數就更多,相對的,布萊克本的進攻次數就減少了,特別是威脅進攻次數,盲目的大腳解圍,不會被算作是一次進攻的。

這種資料統計,在當代可能還不算特別顯眼,但在數年之後,宇宙隊巴塞羅那的比賽中,可以明顯看出其核心意義,巴塞羅那極高的控球率保障了進攻次數,同時極大地限制了對手的進攻次數,在進攻效率上又高出對手,那麼戰勝對手。從理論上就顯得順理成章,以此引發後期關於“控球效率,傳球效率”的爭論。

索內斯看時間的原因就在於,他知道布萊克本這麼打下去。萬一在90分鐘內不能出現那個進攻效率的“1”次成功,那麼,比賽就結束了,贏者帶走一切,敗者一無所有。

因此,他在等時間,到了80分鐘,他就會號令球隊全軍壓上,在最後10分鐘內,將戰術成功率進行大幅度地提高。相對的,丟球風險也會大幅度提高,但必須冒險了。

就在索內斯頻繁看錶注意時間時,球場上的形勢在肉眼看不見的發展中悄然轉變。

c羅上場後並沒有像拉莫爾那樣承擔起在鋒線左路的串聯策應作用,他的位置更靠後。接近與卡卡平行。

如此一來,布萊克本短時間內,右路防守遭遇的壓力驟然減輕,在超過10分鐘的時間裡沒有經受任何衝擊。

拉莫爾與c羅終究特點不同,拉莫爾擅長穿針引線以及突入禁區扮演殺手角色,他很少粘球,場均突破次數不足1次。

原本這樣的配置。在開場時打得還算不錯,拉莫爾穿針引線,卡卡以突破為主,克洛澤中鋒,比利亞有內切的隱藏威脅,前場攻擊群配置比較全面。各種各樣的元素都具備。

這樣均衡的局面在c羅上場後被打破,現在他們更加突出某一項進攻手段的優勢。

比如,卡卡和c羅的盤帶突破威脅。

c羅經過十幾分鐘的上場比賽後進入了狀態,也摸清了場上具體形勢,比如他若是站在鋒線上被對方後衛盯住。那麼他就會變得處境困難,身體對抗會很吃虧,畢竟他只有17歲,無論他們多麼努力地錘鍊自己的身體,也還是無法在與25歲之上身強體壯的力量型後衛對抗中佔據上風。

他位置後撤,跟卡卡平行,在對方後腰線進行無球跑動,便是給自己營造空間,同時也與卡卡保持密切聯絡。

第78分鐘,索內斯準備下令讓球隊進行絕地反擊,上演最後一搏。

但是,就在此時,米爾沃爾的陣地戰由阿隆索發起,他帶球向前,來到對方後腰線前,吸引了對方一名中路後腰的注意力後,立刻將球傳給了c羅。

c羅得球,堅定地向前盤帶,他與對方的右後腰只有3米的距離,在啟動後距離對方1米時做出踩單車變向拉球的假動作,防守他的人畢竟算不得一流球員,第一下就是上搶,在c羅的假動作出來後,身體反應有所猶豫,回過神時,c羅已經突破成功,但並沒有完全甩掉對方,只是在這一瞬間,c羅扯出了空當,然後斜傳右前方。

卡卡身後是對方的後腰,去防守阿隆索的那一位,此時甩開了這人,令一側左路的後腰迅速過來補防,卡卡見到c羅傳球過來,而且是給他了前衝的提前量,心中暗讚一聲,c羅的突破,有了傳球空當,同時也給了卡卡加速啟動的時間,也許這就是1秒到2秒的時間,卻無比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