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裡人去弄。
“咱們家的沙田地就守著黃河,這麼近的水源,也沒有給馬鈴薯澆過水。”
“造孽喲。多少斤馬鈴薯就這麼沒了。”
“這麼好的馬鈴薯,比麥子產量高,口味還好吃,天殺的我竟是沒有給它鋤過一回草。”
“前些年鬧蝗蟲災,餓死了那麼多人,要是能有幾斤馬鈴薯,也能少死些人了。”
村民的心情由剛才的歡喜轉變成現在無比的懊悔。
有幾十人婦人跟里正老婆一樣哭了,還有幾個漢子愧疚的狠狠扇了自己幾個耳光。
隨行熟悉野杏村的一位官員見李晶晶面色嚴肅,怕她惱怒村民嚎哭,跪下道:“公主,野杏村挨著黃河,以前金城乾旱,村民就從黃河裡面跳水給五里外的田澆灌,全憑著吃苦把田地的麥子保住了。他們不是懶惰之人,而是不相信沙土能夠種出糧食。”
另一位官員跪下道:“公主,前些年發生蝗災,漫天都是蝗蟲,把麥子、菜、樹葉、草都吃了,方圓二百里的村子每家每戶至少餓死一人。”
李雲霄恍然大悟,喃喃道:“難怪老婆婆這般的愧疚自責。原來這個村子曾經經歷過蝗災,餓死過村民。”
李晶晶心道:金城遠郊守著黃河的村子尚且如此,那荒山野嶺的村子旱災、蝗災輪流的降臨,農民的日子比黃蓮都苦。
里正紅著眼跪下道:“公主,草民婆娘的兩個弟弟就是在那年蝗災活活餓死的,求您莫怪罪她。”
“你們都起來。”李晶晶高聲道:“本公主給你們一個承諾,這十年裡只要你們聽隴北官府的話,好好的種農作物,就算遇到蝗災也餓不死!”
這樣的話若是放在幾天前沒有人相信,而現在沙土馬鈴薯豐收的事實擺在面前,野杏村的村民都深信不疑。
秦二跪下高呼道:“公主千歲千千歲!”
所有的村民跪倒在李晶晶的腳下,無比恭敬感激的發出同樣的聲音,“公主千歲千千歲!”
野杏村馬鈴薯大獲豐收的事迅速傳開,緊接著金城的村子相繼傳出這樣的好訊息,而後是武威、金昌、張掖、酒泉、玉門,最後是敦煌。
隴北只要種了馬鈴薯的農民就全部進入狂歡。
有幾十戶在深山裡面居住的愚昧農民,不信隴北官府的話,之前竟是把做為種子的馬鈴薯吃掉,這下聽說了種了的農民馬鈴薯大獲豐收,後悔都沒地方哭去。
有一戶的男主人甚至因為當時親手把做種的幾斤馬鈴薯下鍋都煮了,導致家裡少收了千斤馬鈴薯,在巨大的愧疚下,竟是上吊死了,丟下了孤苦伶仃的妻兒。
村裡的里正不敢隱瞞,只有把這件慘事報到了縣裡,縣令召集所有村的里正,要他們看住了有著同樣情況的家庭,可不能再出人命。
此事給方圓幾百裡的農民一個警示,絕對不能不聽隴北官府的話。
沙土地每畝均產兩千六、七百斤馬鈴薯,夏季收割正經田地每畝均產一百多斤麥子,前者產量比後者多出二十倍。
這個資料出來之後,不但是隴北,整個定朝都沸騰了。
之前等著要借馬鈴薯產量彈劾何敬焱、李晶晶的官員都啞巴了,甚至有十幾位官員受不了朝堂裡誇讚他的聲音,謊稱生病在府裡休養生悶氣。
定朝最大最權威的農官——林比安錯過了馬鈴薯豐收,氣得兩頓飯沒吃,直接寫了奏摺辭官不幹了,帶著兩個孫子叫上準孫女婿董七少爺,連夜往隴北去。
董七少爺是隴北的官員,林比安認為由他帶著去隴北見李晶晶,總不會吃閉門羹。
何冬認為林比安年事已高,為了他的身體健康著想,這才一直沒有批准他去隴北,誰知把老頭氣得直接撂挑子不幹了。
“先生,林司農跑到晶娘那裡去了。你看怎麼把他請回來?”
李炳緩緩道:“陛下,您覺得老林去了之後,就算他捨得回來,敬焱能放走他?”
何冬苦笑道:“敬焱從我這裡挖走了不少人才。”
李炳勸慰道:“陛下,您這麼體恤老林,這幾年都不讓他出長安。他心裡知道您待他好。他的身子骨差,去了金城,說不定晶娘能給他醫好了,再活個幾十年,為本朝的農事出力。”
何冬心裡的惆悵沒了,就下旨免了林比安的司農,冊封他為正三品的文散官金紫光祿大夫,任命他的兒子林田盛為司農。
沒過幾天,隴北的馬鈴薯就運到了長安。
何敬焱、李晶晶給帝后及親朋好友送了些,其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