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地利不需要義大利的統一者,你們也永遠不需要!”
梅特涅首相,用一句振聾發聵的結尾,結束了自己的演說。
而他的聽眾法國人,既沒有完全的認同,也並沒有反感的騷動,只是互相對視了幾眼,然後又用狐疑的目光打量著梅特涅。
這種懷疑,事出有因。
從遠的方面來說,自從1494年查理八世命令法軍開進義大利,然後和哈布斯堡帝國的馬克西米利安皇帝開戰算起,法蘭西和奧地利已經圍繞著義大利,前前後後進行了長達300多年的角力,在這種看似永恆的鬥爭當中,法蘭西人對奧地利根深蒂固的不信任感也隨之建立,有許多人堅定認為,奧地利佔據義大利就是法國的大敵;
從近的方面來說,眾所周知,拿破崙皇帝就是在義大利崛起的,1796年,他帶著自己衣衫襤褸的軍團越過阿爾卑斯山脈衝進了義大利,從此開創了他一生當中最輝煌的篇章。
而在成為皇帝之後,他刻意地創造了一個義大利王國(當然統治區域限於北義大利),然後自己加冕為國王,讓自己的養子歐仁親王在這裡擔任總督,讓波拿巴家族也成為了義大利的王族。
雖然皇帝的事業隨著1815年的戰敗而徹底灰飛煙滅,但是在場的帝國“遺老”們,還是很難忘記二十多年前波拿巴家族締造的“義大利王國”。
就連波拿巴家族成員們,也同樣對義大利念念不忘。
正是因為這種“義大利情節”,所以在原本的歷史線上,拿破崙三世在瑞士跟著媽媽一起成年之後,一出道進入歐洲政治場上,不是在法國造反,而是跟著哥哥跑到義大利參加燒炭黨暴亂,試圖在義大利投機政治搞出一番大事業。
然而,兄弟兩個的努力卻在奧地利人的鎮壓之下化為了黃粱一夢,最後哥哥不幸染病身亡,他則不得不逃離義大利,成為了一個顛沛流離的流亡者。
恐怕也是因為這個緣故,他的心中充滿了對奧地利人的憎恨。
對義大利的好感和對奧地利的憎恨疊加在了一起,就讓他成為了薩伏伊王室最堅定的贊助者,他一上臺就透過各種方式援助撒丁王國,並且故意刺激奧地利,想要尋找打垮哈布斯堡皇帝的機會。
在1856年克里米亞戰爭結束後,已經騰出手來的拿破崙三世更加急切,而這時候,薩伏伊王室的伊曼紐爾國王和加富爾首相,也急不可待地希望挑戰奧地利,加速義大利的統一,於是兩邊一拍即合。
於是,得到了幕後慫恿的撒丁王國不斷在邊境集結軍隊挑釁奧地利,而當時奧地利年輕的皇帝弗朗茨約瑟夫在這種外交壓力下,不顧一切有可能的外交壓力(他剛剛和沙皇鬧翻),毅然決定要用武力去征討可惡的薩伏伊王室,以此來重塑帝國搖搖欲墜的威望。
有意思的是,在開戰之前,弗朗茨約瑟夫皇帝曾經拜訪過當時已經失勢下野、隱居鄉間莊園的梅特涅,而梅特涅此時已經病重接近臨終,但是他還是努力告誡皇帝不要對薩伏伊王室開戰,因為這極有可能暴露奧地利自己的弱點、同時引發法國的波拿巴皇帝下場支援,最終會讓王朝陷入到巨大危機當中,導致皇帝在義大利的統治就此崩塌。
可惜,還不到30歲的青年皇帝血氣方剛,已經熱血上頭的他沒有把梅特涅的勸告當回事,他還是對撒丁王國宣了戰,而拿三也真的履行了承諾,調集大軍衝過了法國和撒丁之間的邊境線,並且帶領聯軍擊敗了奧地利,最終讓奧地利承受了慘重的代價——帝國最富庶的倫巴底省份,就此被迫割讓給了撒丁。
梅特涅的預言成真了。
但是梅特涅還有另外一個預言:幫助撒丁王國促進義大利的統一,將是波拿巴皇帝犯下的大蠢事,也將是法國政治上的災難,它將最終失去自己在地中海世界的影響力。
這個預言,最終在1870年撒丁王國趁著法國在普法戰爭戰敗的機會吞併法國保護的教皇領,化作了現實。
總而言之,法蘭西和奧地利這對老冤家,透過同歸於盡的方式,共同促成了薩伏伊王室統一義大利的大業——而這種大業,本來是侷促一隅的薩伏伊王室不可能完成的,至少不可能在短短十年就宣告完成,它根本就沒有能耐靠自己打敗奧地利或者法國。
可以說,義大利真正的國父在巴黎。
當然,在場的法國人們,都不可能看得到遠在幾十年之外的未來,他們只是出於自古以來對奧地利的敵意,以及波拿巴家族的傳統判斷,天然傾向於親義大利一邊。
哪怕梅特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