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告別了艾格隆之後,亞歷山大·瓦萊夫斯基伯爵,一掃多日的頹喪和憤懣,帶著滿腔的激情離開了楓丹白露前往自己在巴黎的居所。
他接下來將會用自己寶貴的青春年華,去苦心孤詣謀劃自己的反俄大計,他相信,隨著自己平步青雲,終有一天,自己會站在帝國、乃至全歐洲對抗俄國的第一線,而現在所做的一切準備,到時候都能夠派上用場。
而對於艾格隆所說,俄羅斯的問題現在絕不是當務之急,他只是和自己的哥哥商量過之後就把它拋在了一邊,而是把精力又投入到了自己的日常事務當中。
時間也在悄然地流逝著,轉眼之間,就來到了9月底的初秋時節。
在往常,這也是巴黎一年當中最為活躍的時期,那些在夏日炎暑當中跑去鄉村別墅甚至外國旅行避暑的達官貴人和貴婦小姐們,在這個時候統統都回到了巴黎,他們會舉辦各種社交活動,一邊打發時間,一邊互相交流資訊,維持自己的社交圈子。
男人們會跑去賭場,或者在俱樂部,或者在跑馬場,或者在任何地方賭博,女人們則在一個個劇院和舞會當中爭奇鬥豔,然後他們會用各種風流韻事來點綴這種生活,奢靡腐敗的氣息會在頃刻間將巴黎淹沒。
而今年,卻有了稍微的不同,一個新奇的訊息,牽動了整個社交界的注意力。
經過了一年多的奮力修築,從楓丹白露宮到巴黎車站的鐵路竣工了,而且皇帝陛下將會親自乘坐第一班車前往巴黎。
人都是喜歡新鮮感的,而皇帝陛下親臨現場,更是帶來了極大的“引流”作用,一時間不管是上流社會還是販夫走卒,人們都被這個訊息所吸引,紛紛想要看個新鮮。
而這也是艾格隆想要的“轟動性”效果。
作為一個來自於後世的人,他當然知道,在這個年代,在各國的競爭當中,只要能夠在工業化程序領先一步,都會帶來多麼大的收益。
而且,作為一個剛剛上臺的皇帝,他一直試圖給人留下“年輕有為”“奮發向上”的印象,鐵路這種既新奇又擁有著澎湃動力的玩意兒,最適合成為年輕皇帝的“名片”。
只要人民看到四通八達的鐵路網,看到在這些縱橫交錯的鐵路上馳騁的列車,他們就會立刻想起皇帝陛下對國家所做出的貢獻。
而他也要用親身示範的方式,讓人們第一時間就認識到這個新奇玩意兒的好處,進而讓整個社會都願意投入資本,參與到浩浩蕩蕩的時代大潮當中。
現在確實還不晚。
在1826年5月5日,英國議會透過了修建利物浦—曼徹斯特鐵路的方案,發明家斯蒂芬遜受聘為總工程師。這條總長56公里的鐵路,耗資達到了40萬英鎊,計劃將把英國紡織業之都曼徹斯特,與最大的港口城市利物浦連線起來。
這項工程在反對聲和資金短缺的情況下艱難推進,然而最終,靠著政府的支援以及“未來願景”,工程還是堅持到了完工。
1830年9月15日,利物浦曼徹斯特鐵路舉行盛大的通車儀式,首相威靈頓公爵親自出席。斯蒂芬遜親自駕駛“火箭號”列車,牽引著30節車廂和700多名政要顯貴,以時速46公里駛達終點,而等待終點的數萬名觀眾都脫帽致敬,一片歡騰——面對著轟隆作響的怪物以幾十公里的時速和無可匹敵的氣勢碾壓而來,哪怕最頑固無知的人也會知道,時代就此會發生鉅變。
到1830年底,這條剛通車的利物浦曼徹斯特鐵路共載客7萬人次,1831年的運輸總收入高達50萬英鎊,運營一年就回了本。
到此刻的1832年,英國已擁有了24條商用鐵路,這些鐵路都構成了不列顛工業的動脈血管,源源不斷地輸送著()
各地的煤和鐵、優質商品和人員,一同將英格蘭的生產力發展提高了一個全新的高度。
日不落帝國可絕不是憑空從天上掉下來的,而是英格蘭人靠著領先全人類一步,贏下來的。
而現在,屬於法蘭西帝國的第一條鐵路也將竣工了。
這邊的修築速度之所以明顯快於海峽對岸的英國,是因為從一開始就有艾格隆的鼎力支援,有著博旺等人提供的幾乎無限制的資金支援,而且已經有了從英格蘭傳過來的經驗——有些技術人員甚至是直接從英國挖過來的。
參與今天這場通車儀式的人群當中,有些人就曾經親眼見到過兩年之前威靈頓公爵主持的那場通車儀式。
在英吉利海峽隔海相望的兩個民族,在經過幾十年的浴血廝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