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自己的財政大臣蒙貝爾男爵如此迅速、而且妥善地完成了自己交代的任務,艾格隆自然非常高興。
他做這些,並非是心血來潮,而是為了自身利益以及現實需求而不得不做的事情。
自從返回法國之後,艾格隆一直都以“民選皇帝”自詡,也認為帝國的合法性完全建立在國民的認可和授權之上。
既然他承認了這一點,那麼他就必須遵守自己的承諾,尊重民權和憲法——而且他也確實樂意這麼做。
既然他必須維持一個立憲政體的排面,尊重國民的意志,允許他們合法選舉自己的代議士,那麼議會每一次的重大更迭,就必然就會帶來政府內閣的變動,而這些變動,肯定會有時候是艾格隆不想看到的,但是作為一個立憲君主,他必須接受這些。
之前的路易十八國王就曾經感慨過,“我們的議會就像是個客棧,總是給我們帶來意想不到的或者難以招架的客人”,這也是艾格隆所必須面對的事情。
但是從另一方面來說,艾格隆從來沒有想過、也不可能接受自己當個只具有象徵意義的虛君,他希望手握權力,並且希望堅定不移地貫徹這種權力。
在這種前提之下,他就必須在議會和政府之外,擁有直屬於自己的機關力量,也就是宮廷本身了。也只有在這種情況下,艾格隆才不需要看內閣的臉色,無需擔心後續的首相或者大臣們要挾自己。
這也就意味著,在他的治世當中,將會存在“宮廷”與“政府”的二元體制,政府閣僚的走馬燈變動,並不會影響到艾格隆推行自己的意志和計劃。
某種意義上,原本時間線上的德意志第二帝國的體制就接近於他的想法。
當然,想要實現這種“二元體制”,光是靠所謂的“君王權威”是不可能的,必須要在手中掌握龐大的資源,而且這些資源需要和政府切割開來,直屬於艾格隆和皇室之手——而這也就是艾格隆做這一切的最終目的。
他現在也正處在一個極好的時間點上:從政治上來說,因為剛剛改朝換代,議會和政府裡面,他的支持者都佔據了壓倒性的優勢,他可以從容地利用這個時間視窗,實現“頂層設計”;從經濟上來說,現在法蘭西和整個西歐剛剛走到了工業化浪潮的門檻上,社會財富即將出現空前未有的急劇膨脹,他只要稍稍玩點花樣,就可以為皇室和宮廷積累前人所難以想象的財富。
很顯然,在接下來的時間當中,艾格隆夫婦將會將帝國皇室變成帝國工業化的領路者和投資人,皇帝夫婦可以扶植那些有能力的實業家發展所有工業行業,同時從中賺取超額的回報。
波旁王家會為了幾十億法郎的債務丟了老命,但是艾格隆可不會。
在財政大臣結束覲見、欣然告退之後,艾格隆和特蕾莎夫婦兩人依舊留在了房間當中。
特蕾莎拿著大臣剛才呈送過來的財產報告和立法草案,仔細地審閱著,甚至還在她覺得重要的專案上用筆畫圈,寫上了自己的批註。
對於他的這些設想,身為枕邊人的特蕾莎也是最為了解的,而且她也全力地對此表示支援。
她本身就出自於哈布斯堡家族,雖然從小有點自由主義思想,但內心深處還是認可“君王典掌大權”這一政治原則的。而且在她看來,為了駕馭法蘭西這樣一個狂暴而且善變的民族,皇室必須擁有足夠的資源來維護自己。
所以夫妻之間很輕易地就達成了默契。
很自然地,艾格隆決定把具體運營這些皇室資產和資金的權力交給特蕾莎。
畢竟,他身為皇帝,無論是政治軍事還是重要的人事,都有一大堆的事情在消耗精力,哪有功夫去管什麼具體的賬目和投資進度?把家業交給“女主人”照看,也符合夫妻兩個人一直以來的分工,更加符合波拿巴家族的傳統。
同時,身為近衛軍總司令艾格隆,還簽署了法令,自己在外出巡視、出征或者“因故不能視事”的情況下,特蕾莎皇后還有調動近衛軍維護宮廷和巴黎安定的權力。
得到了這麼多大權集中於一身,相比於歐洲各國宮廷內那些不掌管實權的王后們來說,特蕾莎幾乎就算是“副皇帝”了。
雖然這看上去有些驚世駭俗,不過這也同樣符合波拿巴家族的“傳統”。
畢竟,當年在拿破崙皇帝的時代,他出徵俄國的時候,就是讓路易莎皇后當帝國攝政的。
這也是沒有辦法的事情,皇室嫡脈單薄,皇太子年幼,而波拿巴家族的親王們又一個個雄心勃勃、外面還有蠢蠢欲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