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35,官方洩密

“如果有什麼事情能夠促進我們兩國的和睦與繁榮,我當然樂意這麼做的,先生。”

特蕾莎的承諾,讓馮-邁爾霍芬頓時心花怒放。

在19世紀,外交在絕大多數情況下,其實是“私人事務”,一個外交官能否成功,完全取決於自己能夠搭上什麼高官和貴族的渠道,或者乾脆成為君王的“朋友”。

當初梅特涅能夠取得的最大成功,就是他在巴黎施展了個人魅力,然後成為了巴黎社交界最受歡迎的明星人物之一,而後藉機撮合了拿破崙皇帝和路易莎公主的婚事,最終一錘定音,奠定了自己的“江湖地位”。

而現在,他自己能夠搭上法蘭西帝國皇后這條線,無異於是一種莫大的幸運,如果操作得當的話,那就等於掌握了一條讓自己平步青雲的密碼。

當然,即使知道這一點,他還是要小心行事,因為他知道,如今法國人的民族主義情緒濃厚,最忌諱看到自己的皇后一直和外國勾勾搭搭,尤其是多年來一直和法國為敵的奧地利,更是情緒敏感,為了不給特蕾莎皇后添麻煩,他必須把事情做得妥帖,既讓自己的祖國得利,又不至於讓特蕾莎皇后為難。

“相信我,只要您有這份心意,世界上沒有比這更加簡單的事情了。”大使拿起酒杯,興沖沖地喝下了一口,“無論是皇帝陛下,還是梅特涅親王殿下,都絕無和法國以及法國人民為敵的情緒,他們熱愛和平,也希望來之不易的和平能夠維持下去,只要您能夠讓法國和我們友好,那麼我們之間的睦鄰友好將是順理成章之事!奧地利永遠不願意與自己的女兒為敵……”

雖然大使的話充滿了浮誇的外交辭令,但是特蕾莎卻能夠感受到其中的誠意。

不是因為皇帝和首相“心善”,而是客觀條件讓奧地利不得不熱愛和平。

她就是奧地利皇室裡出來的,當然最為了解奧地利的虛弱情況,曠日持久的拿破崙戰爭當中,奧地利幾乎從頭打到尾,損失也最大,軍隊在義大利、甚至在本土多次被重創甚至殲滅,連首都都陷落過兩次,人力物力的損失直到20年後的今天還是難以恢復。

當初為了一次次重建軍隊,皇帝不得不一直增稅和借債,背上了天文數字般的債務,直到今天還在因為債務和利息喘不過氣來。

這樣的情況下,試問哪個君主還想要打仗呢?也難怪奧地利人這麼平靜地看著波拿巴家族重登皇位了。

古老的輝煌歷史,以及現在的難堪處境,讓奧地利不得不想盡辦法一邊維持“大國體面”,一邊儘量擺脫國際義務,只想要用最小的代價來維持帝國的架子不倒。

從結果上來,梅特涅首相“裱糊匠”的工作幹得還不錯,利用維也納和會的機會,他轉身成為了歐洲的仲裁者,實現了新時代的大國平衡,而奧地利賴以生存的環境,就是“各大國互相牽制”的平衡狀態,一旦平衡被打破,無論是誰打破的,都將成為危及帝國的災難。

特蕾莎無法預知後面的歷史,所以並不知道,後來的奧地利是處於“平衡全面崩潰”的絕望處境,先是1859年法國率先打破平衡主動對奧地利開戰,而後是1866年普魯士傾力一擊最終打垮奧軍,而到最後,俄羅斯帝國又成為了它最可怕的敵人,為了巴爾幹甚至引發了世界大戰,然後俄羅斯人在1916年徹底摧毀了奧地利帝國軍隊。

這三次巨大的失敗,來自於不同的方向,但是每一次奧地利都只能承受恥辱的失敗,這個老大帝國確實在新時代民族主義國家的衝擊之下,難以招架,只能小心翼翼地維持架子不倒。

哪怕不知道後面的歷史,特蕾莎也知道為什麼大使,以及他背後的梅特涅會想盡辦法和自己套近乎,因為他們太渴望維持“平衡”了。

而法國和英國最近的暗中接近,也自然會引起梅特涅的高度警覺,他想要知道這兩個國家到底進行了什麼樣的內幕交易。

其實,梅特涅並不在乎什麼比利時,因為在1815年維也納和會上,梅特涅主動允許荷蘭吞併比利時,並且把萊茵蘭交給了普魯士,已經事實上主動放棄了對西北歐洲的影響力。

他這麼做,是因為哈布斯堡已經受夠了三百年來一直和法蘭西交戰的歷史,這是難以承受的負擔,所以轉而想要讓荷蘭和拿到了萊茵蘭的普魯士來充當防衛法國的第一線哨兵(同樣充當哨兵的還有拿走了熱那亞的撒丁王國)。

梅特涅只是擔心比利時被切割之後,法國東北角的包圍網出現了一個難以彌合的缺口,所以才會為此著急上火,希望能夠繼續維持他苦心經營的歐